陈寿是属于蜀国的因为他是四川人 那么为什么他写三国的时候 为什么会注重写曹操呢?

如题所述

  1、正统性

  晋是承袭魏而有天下的,当然要尊奉曹魏为正统。陈寿能把这段历史称之为“三国”,等于承认了有三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是承担了很大政治风险的。作为一个学者,陈寿可以说很了不起的。

  陈寿的《三国志》,是很客观公正的。比方说,按照传统的修史方式,他的这本书,应该叫做《魏书》,因为此前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后汉之后,就是魏。不管后世怎么评价,魏文帝曹丕的皇帝位,至少在形式上是汉献帝禅让的。因此从传统纪年的角度讲,魏是承接了汉的,晋又从魏沿袭而来。没有魏,就没有晋。这个不可否认,何况陈寿还是晋臣。但是,他却把书名叫《三国志》,实际上承认了有三个独立主权的国家,承认曹丕、刘备、孙权都是皇帝。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也说明他并没有偏袒谁。这是一个学者的立场。我们现在有“三国”这个词,有《三国演义》和那么多“三国戏”,真是应该感谢陈寿。

  无论如何,曹魏的正统地位不可动摇(哪怕是形式上的),而曹操作为曹魏的实际开创者,自然要占据“帝王本纪”的第一位。所以《三国志》第一篇就是《武帝纪》。

  2、曹操最具有代表性。

  三国历史的戏据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象。在民间,它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知道刘备的,肯定比知道刘秀的多;知道曹操的,也肯定要超过知道王莽的。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为线索、为题材,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更为这段原本就扑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暧昧。

  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就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历史有没有“真相”?有。能不能弄清楚?难。至少,弄清楚三国的历史真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上一问。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 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多次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何况刘备的那个蜀汉,还没有官修史书。《三国志》中有关记载,竟是“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这样一来,我们又只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蜀汉政权“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一事,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畿认为是诬蔑不实之词,谓之“厚诬诸葛”。这可真是越来越说不清。因此,我们只能把“历史形象”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或者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而且还得说清楚,即便这个形象,也并非只有一种,也是有争议的。

  于是我们发现,历史距离我们,有时候竟是那样的遥远!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而这其中,那个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争论最大的人,就是曹操。

  讲三国,先得讲曹操。“三国”九十余年,首屈一指的人物,就是魏的实际开创者曹操。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物。对他的说法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世所罕见,其民间形象则更是不堪。那么,作为一个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呢?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这就有了三种评论,也有了三个形象: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种评价最准确?

  这就要弄清楚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并不容易。鲁迅先生说,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靠得住的,当然还是史书。但先生又说:“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曹魏,恰恰就是年代很短的,所以曹操“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 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人”。

  3、陈寿实际上是暗中维护蜀汉的。

  这在《三国志》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比如“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后刘备开溜。刘备的人品变得可疑——你不是和董承歃血会盟,立券书名,赌咒发誓要消灭曹贼保卫皇上吗?怎么才见了根井绳,就像见了蛇一样溜之大吉了呢?到底是万岁爷的安危重要,还是你刘备的性命重要?你刘备不是拯救天下的大英雄吗?你应该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呀!至少,也应该留在许都观望一阵,看看还有没有机会,怎么能只顾自己逃命,置皇帝和董承等人的死活于不顾呢?

  陈寿故意在暗中偏袒刘备。他用了一个曲笔:“会见使”。会,就是碰巧。碰巧曹操派刘备东征袁术,刘备只好离开许都。也就是说,刘备出京,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背信弃义,而是身不由己。

  历史上的刘备东征袁术,应该是刘备主动请缨,曹操批准的。证据则在《三国志•董昭传》和《三国志•程昱传》。据此两传,曹操派遣刘备到徐州截击袁术后,董昭曾经前去劝阻,说 “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曹操的回答是“吾已许之矣”。程昱也和郭嘉一起去找曹操,说:“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曹操的反应是“悔,追之不及”。也就是说,刘备是主动要求到徐州去截击袁术的,而且还向曹操借了兵。这事曹操开始时并没有太在意。董昭去说的时候,曹操还说“我已经答应他了,不好反悔”(“许之”二字正好证明是刘备主动请缨)。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是刘备有异心的表现,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果然,刘备到了徐州以后,便杀了驻守徐州的车胄,公开反叛曹操。

  诸如此类的甚多,不复赘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5
陈寿本在蜀国为官,蜀国灭亡后,他被招降到魏国做文官,主要任务是编写历史;他必须把魏国写在前面,并着重写曹操、写魏国。当然在字里行间犹能看出他对蜀国的感情,对蜀国带有正统皇家血统的历史评价观。
第2个回答  2011-03-31
因为,刘备蜀汉没有了,而晋朝司马炎的爷爷,是司马懿,司马懿又是魏臣,魏是篡汉,晋又是篡魏,所以在司马家承认魏的存在,以及魏是正式的朝代。就像A手里的钱,被B抢走,B又被C抢走。而D站出来说,钱是假的。这就会影响到C的利益,所以在花的时候,C承认B的钱是真的。D是假的!
第3个回答  2011-03-27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部下,街亭大战后受到牵连,陈寿也跟着倒霉。但是陈寿明里暗里还是心向蜀国的,不过既然后来是魏武晋朝的天下,不论多公正,还是脑袋要紧。
第4个回答  2011-03-25
因为曹操在他眼中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