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是贬,严于斧钺 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是贬,严于斧钺的意思是:得到一个字的表扬比得到华丽的衣服还要光荣,受到一个字的贬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难受。

此句出自《幼学琼林》的《文事》一篇,描述的是孔子所著的《春秋》,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因为孔子认为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而《春秋》是有褒贬的,孔子认为天道既然已经没有善恶的赏罚了;

那么就要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方法来“替天行道”,对社会的善恶给出一个公正的赏罚;司马迁写《史记》也是希望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说得到《春秋》的一个字的表扬比得到华丽的衣服还要光荣,受到《春秋》的贬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难受。

扩展资料: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这句话的解释:得到一个字的表扬比得到华丽的衣服还要光荣,受到哪怕是一个字的贬损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难受。

  相关解释:
  孔子所著的《春秋》,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因为孔子认为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而《春秋》是有褒贬的(因为孔子认为天道既然已经没有善恶的赏罚了,那么我要用我的文字、我的方法来“替天行道”,对社会的善恶给出一个公正的赏罚;司马迁写《史记》也是希望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得到《春秋》的一个字的表扬比得到华丽的衣服还要光荣,受到《春秋》的贬损比受斧钺之刑还要难受。

  背景:
  古书用字特别节俭、讲究,古称“春秋笔法”。关于《春秋》,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评价: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西周最后一代天下的共主是恶名昭著的周幽王,他为了博得宠妃褒姒的一笑,竟然不惜用通报战事的烽火,来戏弄拱卫京都的诸侯。美人最终是笑了,然而昏庸无道的周幽王彻底失去了天子的信用,最后导致国破身亡的结局。周幽王之死,带来的是天下的大乱。东周时期,天子成为傀儡,整个中国失去了统一的象征,陷入绵延的战火当中。而随统一大势一起远去的,还有诗歌的精神。孔子认为《诗经》的精神是非常美好的,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但是天下大乱后,孔子绝望地看到,《诗经》中美好的精神随着统一大势一起消亡了。孔子作为一介文人,对于分崩离析的社会没有回天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编订《春秋》。
  “春秋”一词被用来形容时间的流失。古人的称谓背后,常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孔子用词极其讲究,其“春秋笔法”是指是用寥寥几笔最精炼,表面上最不带个人好恶色彩的文字,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结论。孔子《春秋》中一个字的评语,既可以表彰伟人,也可以将乱臣贼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正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孔子作《春秋》,用心良苦,寓意深刻。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春秋》之中感悟到孔子对那个时代中各种事件的鲜明态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24
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表扬别人一句,能使人感到莫大的荣耀,
贬低别人一句,胜似斧头砍人一样。
第3个回答  2019-07-10
《春秋》里面只要有一个字在赞扬你 荣耀的不得了 就好比穿上了国君赏赐的华贵的服饰。
《春秋》里面只要对你有一个字贬斥的 对你有一个字批判这个罪过 比被斧子砍脑袋还惨 比死还难受,臭名永远抹不去。《春秋笔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