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如题所述

一、开放课堂,让学生展示自己
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事业,学生课堂上渡过的时间应该是快乐的,我们教师应该考虑语文课堂究竟如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1.让学生展示激情的自我。如学习《走向生活》这一课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右铭,有的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的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学生们各抒己见,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活动,既给了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也让学生无意识地积累了许多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2.把课堂教成开放式。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互动,主要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上,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在搜集的过程中,我对实验班的学生实行了三开放:(1)图书室开放。实验班的学生想查阅资料,可随时与图书管理员联系,在图书室查找资料。(2)网络开放。实验班的学生可随时在网上查找资料,计算机老师常常帮助学生,有时连午餐也没有回家吃。(3)课堂开放。在教室里成立图书角,上课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随时在图书角查找资料,也可向自己相信的同学询问。当他们有了很多知识后,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3.给学生展示的舞台。我结合当地的人本文化,让学生去了解、挖掘和整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去搜集文化资料,到文化馆询问从事文化研究的同志,学生把资料搜集整理成册,都想把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展示出来。于是我针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会上,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给大家朗读一首《赞》。”有的说:“民间的文化有着无穷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索。我们为大家表演家乡的古典舞蹈。”有的说:“家乡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我要描绘她。”学生在家长会上展示的节目真是丰富多彩,在家长们的鼓掌声中结束了。家长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看了学生的表演,我们感到现在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告诉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与新课改相适应、与时代相适应。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乐园里求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国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教室里是培养不出作家来的。我在语文教学中不光重视课内,更重视课外,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1.课前三分钟演讲。我要求学生做好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你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2人,由班干部安排每节课由谁演讲,要求人人能讲。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
2.积累语文知识。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积累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的过程,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学生可自由积累,可根据老师的安排积累。老师安排班务值日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首诗、一句名言、一句优美的句子或其它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编排课本剧。可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让学生编排课本剧《景阳岗》、《将相和》、《奴隶英雄》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4.开展家庭活动。学校对家长进行了多种专题讲座,让家长参与我们新课程的研讨会,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有位家长说:“现在的学生需要的不是钱,不是食品,而是需要各位家长多陪陪学生。”家长们说到了学生的心坎儿上。通过学生在家里当故事大王、表演课本剧、办家庭报等活动,使家庭活动同学校教学协调一致。
5.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成立了“家乡传说”、“风土人情”、“家乡歌谣”、“民间文化”、“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家乡名人”等兴趣小组。特别是风景名胜小组表现更为突出,看画廊、风景区,感受祖国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学生通过观景、说景、画景,欣赏了大自然的风光,既陶冶了情操,也丰富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挖掘潜能的兴趣。
6.组织办手抄报。我们组织学生办《风土人情》、《家乡歌谣》、《民间文艺》、《家乡传说》等手抄报,通过办报,融阅读、写作、美术、书法为一体,学生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将采访写稿、插图、排版集于一身,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机会。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会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7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十多岁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份好奇心,正确地引导他们,那么收到的效果也许是意想不到的。在讲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行字:关于爱情,学生们开始在下面议论纷纷了。紧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及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教室里更是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同学在偷笑,有的在跟左右的同学议论,还有的在望着黑板上的诗发呆。很显然,这个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我先请学生谈谈对黑板上两句诗的理解,再说说自己对爱情的看法。有些胆大的学生畅所欲言,引得全班哈哈大笑;也有些害羞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开口,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我先简单解释了一下这几句诗的含义,然后告诉学生:“你们想听听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样向女儿解释爱情这个东西的吗?那么请认真阅读课文,你就会从中了解到爱情的真谛。看看跟你心里想的一不一样。”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课文。最终,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自己能够把爱情的内涵扩展开来,比如付出、理解、宽容等。
二、联系学生的实际,把生活融入课堂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失去了很多乐趣。这也是造成他们写不出好作文来的原因之一――缺少素材。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着一个责任,就是把他们平时生活中的乐趣挖掘出来,甚至是为他们制造一些乐趣。在批改上周的周记时,我发现一些学生选取的素材就比较好,有一个学生写的是和哥哥一起去抓泥鳅,写得很具有乡村的生活气息,语言也比较真实、生动。其中有一句写到脚底下的泥全是黑黢黢的,泥鳅把他们的脚拱得痒烘烘的,一下就让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又回到了自己那个抓泥鳅的童真时代。还有,描写抓泥鳅的具体过程也很详细,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她是真实经历过这件事的,而不是瞎编的。另一个学生写的是上周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把比赛前同学们如何准备,比赛中同学们奋力拼搏以及比赛失败后的失落都描绘得生动、具体。这也是真实经历过的事情,所以他有写作的素材,有值得写的东西。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细小的事情。不能要求学生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还应该给他们时间自己去感受生活,寻找写作文的材料。
三、把其他学科跟语文学科联系起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