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7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生活同在,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在教学时,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赋语文以生命的活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反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起点,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稿、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的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从中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语文以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1 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因为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领悟语文,有助于学生情意的激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某某,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如教师在教学第十二册《走向生活》一文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一名校报记者,当你见到了罗斯福夫人时,你会向她提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会怎样回答呢?”读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千年之久、万仞之远的“友人”进行“交谈”,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祖先、名人对话的平台,不但是文化传递的过程,更促进了学生的情感、精神的升华。
  
  2 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文化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社会上去查阅、寻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中生活的理解。例如教学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时,学生对《三国演义》及我国历史上“一国三分”的社会现实不了解。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去收集一些关于课文的资料。在上课时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国“一国三分”的历史,而且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封建社会争霸一方的社会情况,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3 再现文中的情境。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并读完它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去体会其中的内涵。教学时,我们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例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真切地体会作品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学语文的乐趣。如在教学第八册《西门豹》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情境,体会封建迷信给百姓带来的祸害,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根据自己对人物不同的心理把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会思维活跃,积极投入,顺利地跨越时代的鸿沟,感悟到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意义和理解西门豹的可贵品质。
  
  4 体验文本里的生活。生活需要有心人,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那么他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可见,懂得生活、了解生活是学会生活、享受生活的第一步。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必须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着手,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学会生活。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但由于有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获得等同的感受。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以文本为蓝本,促进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体验生活的习惯。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第九册古诗《枫桥夜泊》时,在让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日落乌啼、夜霜满天、江枫渔火的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图画。伴着这深远、苍凉的意境,《二泉映月》的乐声响起,学生轻轻地品读着诗句。从学生低沉的语调、不苟言笑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中感受到的不只是白纸黑字,而且想象到了充满着凄愁与悲凉的艺术画面。它是学生的感悟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出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享受语文教学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进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楼绿色走廊上张贴着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如“让文明洒满地球,让绿色充满世界”、“一草一木皆有情,播撒爱心你我他”等;廊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画像,著名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了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组织学生留心观察,让学生在具有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求知的欲望。
  
  2 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自从孩子来到世上,家庭就成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纳入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有的家庭读书气氛较浓,就可以让学生家长组织学生读书报或学课文谈体会活动;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等,就让学生为其家长设计一下招揽生意的广告,或让学生亲自当一回“小老板”,增加生活的积累和感受。
  3 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的天地,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1)个体活动:上街看商店,理解含义,品味含义,同学们会用他们纯真的感受去诠释一个个店名;还有如广告牌上精妙的用语“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精炼的交通警示,如“但愿人长久,一路共平安”等,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而且还开阔了视野;学会了观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群体活动:学校开设的集体活动,如参观实验基地、清明节扫烈士墓、敬老节去敬老院献爱心、春游观光等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享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3)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如家乡的旅游风景区、图书馆、教育基地等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密切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会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课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为学生设置现实生活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学才能有活水之源,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不断提高,语文也才会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