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参加过培训班的孩子潜力会更大么?

4月25日、26日,杭州市区民办初中招生网上报名。今年,杭州市区共有20所民办初中将招收4294名初一新生,比去年增加64个名额。杭州公益中学阿潘校长潘志平说,学校的招生历来都不把数学杯赛的获奖证书作为自主招生的主要参考条件。他表示,那些没有经过培训、潜力未被提前挖掘的孩子,进了学校反倒爆发力更强,成绩提高更快。

杭州公益中学阿潘校长潘志平表示没有经过培训班的孩子学习的潜力会更加大一些,所以杭州的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没有参加培训班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的学习的能力似乎更加好,这种思想应该是比较先进的思想。

之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是因为我记得在著名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中有一段话很有趣,福尔摩斯说自己的时候声称,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一个房子,福尔摩斯永远会选择忘掉那些多余的东西,只研究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他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段话实际上在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中得到一定的证实,因为人的大脑记忆力总是对第一次接触的东西影响深刻,如果一直关注一种东西,那么就会有很强的认识。如果人接触庞杂,那么记忆力就会逐渐模糊,甚至会遗忘掉很多知识。


举个例子老人年纪大了以后,总会想起小时候的往事,往往这些回忆年纪越单纯的时候,记忆力越清晰,这就是美国脑科学研究的成功。我看过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联想到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参加一些培训班,庞杂的知识确实对孩子不好。


同时我们要知道一个的兴趣爱好需要培养,在孩子小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给树立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孩子在真正学习的时候才能够用到。如果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培训班教育,那么孩子会在漫长无聊的培训班中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参加过专业培训班的孩子,对于知识的摄取已经变成一种固定的思维,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想象力,这样的话孩子会被模式化,渐渐的学习就会没有自主性,而且学习的程序化已经形成,想要再次突破难度很大。

所以我觉得杭州学校对于没有参加培训班的孩子,另眼相看我觉得看有道理,因为学校需要的是可塑造的人才,不是一个学习的固定机器,因此我们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认知,好好的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固定孩子思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6

虽然这一说法在有偏于武断之嫌,但在一定的现实层面上,又有其无可辩驳的正确性。虽然我们一贯都喜欢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特别是在很多极端情形之下,人会被激发多少难以预估。然而,从学习教育层面来说,个体能够被开发的学习潜能其实是有限的。
首先,学校课程教育需要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标准的,这就决定了教育需要开发的学习潜能也是相对固定的。在这样相对框架式的学习教育环境之中,学生个体自然是以这些固定程式接受教育培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够得到开发的也几乎就是这几方面的能力。所谓综合素质,虽然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头,其实它的综合有其清晰的界定与标准,是一种界限分明的综合,而绝非宽泛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往里面放的综合。
也许,潜能的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可以的是,学校教育需要的学习能力又相对稳定。虽然,小初高三个阶段,学校会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但其中的内涵有又有其延承性,这也是培训机构的操作模式。事实上,很多培训机构只是单纯把学生后续需要开发的能力提前开发出来,以使之突出于众人。而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必然会在高中教育中显现出来。
基于以上分析,这样一种说法在理论上有很多可供争议的地方。然而在现实层面来说,它又无可争论。例外当然是有的,从统计学角度来说,例外也并非鲜少见。但从概率来说,这样的概率又显而易见是低的。换言之,基于事实依据,这样一种说法又绝对站得住脚。

第2个回答  2017-04-26

这条新闻极其搞笑,因为杭州民办初中的校长们对记者说的话前言不搭后语,完全矛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被民办初中校长认可的往往是综合素质好、各学科成绩均衡、未被培训班“压榨”过潜力大的那些孩子。】



记者的采访调查得出的结果看起来很励志,校长们也口口声声表示没被培训班压榨过的学生潜力更大会优先考虑。

然而杭州采荷实验学校理事长何志英却说漏了嘴:【只有在同等条件下,数学杯赛的获奖证书才会优先考虑。】

等一等,这不是逗我们玩吗!刚刚说学校更喜欢没有被培训班压榨过的学生,结果话锋一转同等条件下有杯赛获奖证书的学生又优先考虑。说好的没证书的学生潜力更大,你们怎么不优先考虑呢?

这些民办校长为什么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呢? 

①用“政治正确”的话消解社会对教育不公的忧虑

这几所民办中学能让杭州的家长们趋之若鹜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基本都是省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当然相对于公立中学收费也是不菲。

以新闻中提到的杭州建兰中学为例,这所民办中学2014年参加中考的424名考生中进入杭州前八所重点中学分数线的考生为319人,2013、2014连续两年杭州中考状元出自该校。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生源素质可想而知。


上图是从网络查询的建兰中学招生简章里的一段话,民办中学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绝大多数是没有条件去各种培训班的,自然也很难拿到竞赛奖杯名次。校长们如果公开宣称看重竞赛成绩就显得“不合时宜”,不会说话。

用“正确”的言论引导舆论,既可以打消大多数家长对教育资源不公的忧虑,还能降低重点民办中学自主招生的敏感性,可谓冠冕堂皇,一举多得。

②杯赛名次并非不重要,是这些学校对生源素质要求过高

建兰中学的对特长生的要求颇高,市级竞赛必须冠亚军,省级竞赛至少前六名,除此之外还要考量各种杯赛的重要程度,并不是随便参加某个竞赛获奖就能入读该校。

因此校长们更在乎潜力生的话不能只从字面意思理解,本身这话就不符合逻辑。一个没参加过竞赛和培训的学生有没有潜力其实无从判断,而获得杯赛名次的学生至少已经证明了自己。如果在高级别杯赛中获得好名次怎么可能潜力反而小呢,没有这个道理。

民办中学校长说这样的好听话,大家不必太当真。

第3个回答  2017-04-25

潜力是先天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出生地点不同,环境不同就改变的。潜力之所以被叫做潜力,就是因为其无穷无尽,永远没有尽头。既然根本不知道潜力什么时候算没有了,又如何评论一个人潜力的深浅呢?

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面黔驴技穷了。那么到底是他潜力就这么大了,还是他根本就没有完全发掘自己的潜力呢?
如果一个人因为上了培训班就风光无限,大红大紫了。那么到底是培训班培养了他的潜力,还是他的潜力本来就要在这个时候爆发呢?

生活中的任何一点小事都可能触发到我们的潜能。可能上培训班没有效果,但是走在路边灵光咋现,一下子就开窍了。谈潜力是玄学,但是培训班到底是好是坏,倒是可以辩论一下的。
一方面,所谓术业有专攻,培训班虽然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擅长,体系不如学校完善,但是要专门针对考试做出应对措施,倒也不是什么难事。长期专注于一个方面甚至就是一个点,每天都要孩子不厌其烦地刷题做练习来完善自己的应试能力,这是培训班的强项。但是正因为培训班这样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孩子久而久之思维固化僵硬,习惯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再第一反应是发散自己的思维,这对于孩子后来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所以,上培训班就像受伤了注射吗啡,虽然当时好使了,但是却有很难戒掉的后遗症。
上过培训班的孩子是一张有笔迹的纸,而没有上过的是白纸。与其说是没有上过潜力更大,倒不如说是没有上过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不会因为自己的培训班经历思维上和学校冲突罢了。

第4个回答  2017-04-26

每个小孩都有潜力,只是他们的潜力层次各不相同,这和参没参加培训没什么关系。事实上,只要资质不错的孩子,在经过早期的培训开发之后,他们的成长比其他未经过培训的孩子要快很多,而这种成长可能是其他孩子难以企及的。而且经过培训的孩子可能智力开发比较早,老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可能会更省力一些。

在孩子们开始步入读书生涯,达到一个班集体的时候,机会出现优劣的分化,这种最初的分化就是由早期的开发造成的。不过这种差异并不是处于绝对优势,确实如这位学校所说,孩子的潜力是可以在后期得到更大的开发的。但无论是有没有经过早期的培训,我觉得后期的潜力体现也是孩子本身资质的体现。

不过,该学校在招生时不看重数学杯赛、获奖证书是有利于孩子之间的公平的,只是也不应该将培训作为孩子潜力大小的依据。一个差生和一个优等生相比,差生的提升空间当然是很大的,但是那些考99分的学生想要达到100分,就是一种相当大的质变了。我想学校所看到的是提升的空间和难易度,却没有想到有时候微量的差距,才是最难突破的瓶颈,可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潜力就不如没有培训的孩子。

当然,学校的考虑可能是培训过的学生思维已经固定了,难以达到更高的突破吧。确实,一个孩子第一个接触的东西将决定他的思维模式,但我更倾向于只要稍加引导,一样可以呈现巨大的潜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