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跤后该怎么安慰??

如题所述

一、不就是哄孩子吗?为什么不能说“打桌子、挖地板”之类的话?
“都怪地板把宝宝滑倒了,我们打他。”
“这坏桌子,又把宝宝磕疼了,打死他。”
这类话大家都很熟悉吧?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孩子时,特别喜欢用这样的话来哄孩子不哭,觉得不就是哄孩子嘛,何必较真?
可事实是,我们大人知道这就是哄哄孩子而已,并不当真,可孩子会当真,幼小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来自于身边照顾他的人。类似的话听多了,在宝宝的认知中,就是桌子和地板等这些外在的事物不好,才把自己弄疼了。他永远不会去想,是自己不小心,或控制身体的能力还不足等原因导致自己摔倒了,因此也不会学习去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
长此以往,一方面他以后还是会在同样的地方继续摔跤,继续被磕,没有成长。

另一方面,他会逐渐养成这种外向归因的思维习惯,自己不舒服了,遇到挫折了,都是别人的错,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不会去改正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能指望他不断成长进步呢?他们没有反思自己的意识,不会去想自己有哪些差距需要弥补改进,只是一个劲地抱怨责怪别人,只会处处受挫,过得极不开心。
二、面对孩子摔倒,还有哪些常见的哄孩子误区呢?
1.看见孩子摔倒,不管孩子如何反应,先不由分说地拉起来,抱在怀里进行安慰。
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无能为力,导致长大后无法独立。
2.见不得孩子哭,一看孩子摔倒哭起来,赶紧抱起来哄“宝贝不哭啊,不疼不疼。”
摔倒的是孩子,不是大人,感到疼的也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孩子明明感觉很疼,他最信任的大人却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不疼,孩子会怎么想?他会觉得:我的感受是错误的,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等到孩子会长大,后会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感受没有界限感,甚至被欺负了,可能都会浑然不知。

3.“说过多少次了,让你小心点,你怎么老是摔倒。”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小心,会这样指责。
这会唤起孩子的羞耻感,长大后变得不自信,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也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不好,不敢告诉父母。
4.装作视而不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有的父母遇到孩子摔倒,会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感而进行无视,装作看不见。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变得勇敢坚强。
但是,孩子的感觉是很敏锐的,如果他发现你明明看到他摔倒了,却无动于衷,会觉得父母很冷漠,不爱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有了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
三、面对孩子摔倒,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应该怎么办,而是孩子需要我们怎么办?应该密切观察,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决定接下来该怎么做。
(一)如果孩子摔得不疼,没有特别的反应,或者即使摔疼了,但因为全副心思放在眼前正在玩的事情上,已经自己爬起来跑去玩了,不太在意被摔这件事,那么你也就随他去吧,不要过分关注。
(二)如果孩子的动作表情都显示真正摔疼了,需要安慰,一定要及时跑过去安慰,不要犹豫不决或装作没看到。
怎么安慰?也是有诀窍的。
1.过去之后,不要直接抱起来,而是把手伸给孩子说:宝贝摔倒了?来,我拉你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孩子来说,起不起来,决定权在他自己手里,你不包办,不越界,但是只要他需要,你就在身边,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和支持。
2.认可孩子的感受。

如果说孩子说疼,那你就温柔地附和:哦,宝宝摔疼了,一定很难受吧?妈妈陪着你,咱们等一会儿就不疼了哦。
不要为了避免孩子哭,直接说“不疼不疼,咱宝宝那么厉害,轻轻摔了一下算什么呢,肯定没摔疼。”
毕竟,摔跤的是孩子而不是我们,不管年龄多小,疼不疼,他自己肯定能感觉到,如果连确认自己感受的能力都没有,孩子会十分沮丧,不自信,也容易没有界限感。
3.尊重孩子的情绪。
摔疼之后,孩子可能会受到惊吓,感到伤心甚至愤怒,想要哭泣,那就让孩子尽情地哭吧,有任何情绪可以通过哭来宣泄出来,不要试图哄劝,诱导,甚至威胁或转移注意力等,也许孩子当时不哭了,但是负面情绪还是无法宣泄,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哭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父母或爷爷奶奶太心疼孩子,一点儿都见不得孩子哭,表面看起来是在爱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体验并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机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