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为什么要学现代教育技术学课

如题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的进一步普及,人类也正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时刻都在影响着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并在逐渐改变着人的思维、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人们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就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除了要具备“现代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外,还应具备其“职业”需求方面的能力,即具备培养自己的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今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1.关于对“素养”的理解
“素养”一词,我国《辞海》中指“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这种解释偏重素养的获得过程,指明素养是长期“修习”的结果。英语对素养(Literacy)的解释则偏重于结果,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有学识、有教养,多用于学者;另一层是指能够阅读、书写,有文化,对象是普通大众。无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看,二者对素养的解释都有动态发展的观点。因此,关于素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养成的,素养的养成更多地将取决于环境与教育;(二)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适应社会进步与自身发展的需求;(三)素养是多层面的,相互联系的;(四)素养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
基于上述的理解,我们认为,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应从“生存”和“职业”两个方面来分析。
2.从信息社会人的生存层面界定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指出:“所有经过训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和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到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又作了如下定义:“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就更加丰富了。在我国诸多专家的论述中,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李艺二位专家的观点,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他们指出:从技术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
3.从师范生未来的职业要求界定信息素养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他们的职业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教育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送和接受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绩效,是合格小学教师理应具备的素养。众所周知,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某单一学科任课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课任教师及学校的系统工程,所以,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渗透在所有学科的“整合”之中。这样,对于师范生来说,信息素养又多出了“教育、教学”和“整合”这两个方面任务。
二、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
针对于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师范院校的通识必修课中,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此外,不同的学校还分别根据自己的条件等具体情况,开设了许多围绕着信息素养的选修课,及组织了许多相关的学生社团等。但从笔者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来看,“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始终是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具体理由如下。
1.从教材内容体系的变化来看
笔者自1984年开始到现在,一直从事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师范生“信息素养”要求不断提升的见证人。最早期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名称为“电化教育基础”或“实用电教基础”等,因为,当时我国学校“教育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还大多是传统教育媒体和电教常规媒体。后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也在不停的更新。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教材内容也紧跟“信息素养”培养的需求,在作不断的更新。二十多年来,笔者先后参与了五本“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2004年又参与了由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高校小教“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信息素养”这一中心内容的再次“提升”。该教材由东北师大王洪录教授主编、刘茂森教授主审,北京师大李芒等专家和全国部分一线骨干教师代表共同完成。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基础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注重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注重师范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操作,突出地展现了以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为本这一中心理念。
2.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层面来看
随着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方案的逐步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下简称为“整合”)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教研的突出主题。我们通过对近几年《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和《中小学电教》等刊物发表的“整合”方面的论文分析,不难看出,“整合”不仅是提高小学各科教学绩效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一条对小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实践渠道。在师范院校里,“整合”又恰恰是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内容之一。具体表现在:各种教育媒体的分析;教学设计的学习;学习资源的建设;网络信息的运用;以及“整合”的绩效评价等。因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的这些内容,为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案和理论依据。
三、对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课作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阵地,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就笔者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关于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有诸如以下多方面的内容值得思考。
1.信息素养是师范生将来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前提
终身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崭新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则是师范生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具备了信息素养的人,才能更好的知道信息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寻找并利用信息,如何去学习。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美国威斯康星学院图书馆信息素养委员会在1998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复杂而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高等教育必须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信息素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并能利用信息在个人生活、工作和学院学习中作出正确选择。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评价、组织、综合和利用。信息素养要求人们始终进行学习,并不断地对信息作出评价,只有这样终身学习才成为可能。”
2.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师范生教育的系统工程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只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学科的事情,而是关乎师范生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师教育的系统工程。我们的实践体会是,学校应该将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总目标,按“整分合”原理,分解为部门、年级与学科便于操作的子目标来实施完成,以便于运用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iques)进行评价。要建立以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龙头,以“信息资料检索”、“信息技术应用选讲”等选修课为拓展,以“网络技术协会”、“计算机应用协会”等社团活动为基地,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培养环境。让师范生的“信息素养”随时随地的得到发展。
3.建立等级考核制度和分层次培养的模式
“建立等级考核制度和分层次培养的模式”是源于我们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中师理科多媒体教学研究(该项目荣获省教育科学研究首届树勋奖)的五年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其理由是:一是师范生入学前由于生源地的不同,他们原有的“信息素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二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即使是同生源地的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我们除了在“前置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补差外,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建立等级考核制度和分层次培养的模式。等级考核可分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多次申请参与考核,考核的次数不限,考核成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合格为最低线。信息素养的考核可分为基础理论的笔试,基本技能的操作,应用能力的成果展示等多元化方式综合评定。分层次培养模式是指,骨干分子的提高,大众的普及和缺陷的补差。平时,强调以骨干分子为核心,采取“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并将协作的结果纳入对骨干分子的评价之中,以便奖励优秀者。
4.建立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平台
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建立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平台,是全方位建设信息素养环境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当今师范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内部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去发展自己的个性专长,去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实践证明,利用网络平台,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主动建构。我们较成功的做法是,在校园网上对师范生除了进行网络化学习管理外,还建立了与信息素养相关的“助学网”和“信息素养论坛”。“助学网”通常由相关的课任教师轮流值班在线,力求做到适时解答和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而“信息素养论坛”的各个板块,则由师范生中的信息素养骨干分子按其专长来分工担任版主,课任教师不定期地再加以指导。除此以外,课任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专题E-mail,以便与学生进行多渠道的交流。
5.建立师范毕业生跟踪教育的网络体系
在对数省、市小学进行抽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压力,那就是在市场经济运作的今天,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工作母机,对其毕业生进行跟踪教育应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Internet网的普及和广大小学“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实现,将使师范院校对其毕业生进行跟踪教育这一必然现象成为可能。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将不断地需要提升。师范院校通过网络和已经建立的网络培养体系,完全可以将其毕业生纳入“售后服务”的体系。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是学校领导的“现代大教育”的发展意识问题。这也是我们将申报的下一个省级重点课题,欢迎专家指导及同行参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4
现代教育技术学,简单的定义是: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门学科。
这样说你应该理解了,作为当代一个师范类专业,不会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及教学课件制作软件是达不到好的教学目的的,只有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课件制作软件才能将自己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效果形成一个很好的对比,也才能体现 出一个当代老师的专业技能。在老师队伍中领先于他人。
现代教育技术学还包括其它课程,如:远程教育,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学,电视教材的编导与制作等等,你们学的仅仅是教学设计,所以还有好多课程需要学习,如果想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步伐的当代老师,其它课程如果也可以学习一下的话,对你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很好的帮助。
所以开展这门课程的主要用途就在此。我是一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这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可以有些许帮助。
好好学吧,尤其是在教学媒体上,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多媒体,你的教学过程将和传统的教学没什么区别,也体现不出你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长处。与传统教育已经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没法比了,只有在这方面才能胜过他们。加油吧。
第2个回答  2011-05-24
科学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掌握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具有从事科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开发的基本能力。

这个专业一般在 师范类院校 或者综合性大学 才会有。
比如,东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
下面给一个课程内容给你参考,具体不通学校不同。

科学教育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1.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预修课程:高中数学
主要内容:
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与定积分、微积分的应用、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的基本知识、多元微分法及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等。
教 材:上海师大,高等数学(讲义),内部(该书拟定2005年正式出版),2004年6月.
参考书目: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版.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例题与习题,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基础物理学 General Physics
预修课程:高中物理学
主要内容:
以讲授经典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为主,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内容及有关实验,适当介绍近代物理学的内容。 以电磁学和波动光学为重点内容。
教 材:马文蔚改编:《物理学》(第四版)(上、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程守洙 江之永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倪光炯等编:《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基础化学 General Chemistry
预修课程:高中化学
主要内容:
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如: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晶体结构、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初步、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沉淀滴定法等定量分析方法等。
教 材:1、《无机及分析化学》,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 月出版
参考书目:1、《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四版。
2、《有机化学》(第四版),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4. 普通生物学 General Biology
预修课程:高中生物
主要内容:
包括细胞、植物、动物遗传、进化和生态学等部分。如: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代谢,细胞分裂,植物分类,动物分类,生殖和发育,遗传与变异,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生命的自然史,生命与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统等。
教 材:陈阅增等主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参考书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生命科学导论》(理科公共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5. 地球与空间科学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预修课程:无
主要内容:
地球与空间科学以地球及宇宙空间为研究对象,是科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21世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问题,21世纪也是空间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地球与空间科学研究,不仅在航天、资源勘察、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御等传统领域中发挥作用,在地球环境监视与预测、数字地球等新领域也显得越发重要,对国民经济和现代国防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 材:刘本培主编:《地球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参考书目:沈荣祥主编:《人类与自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6. 中学综合课程实验理论与研究
study of middle school integrated science experiment
预修课程:无
主要内容:
《中学综合课程实验理论与研究》是研究中等学校理科实验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各科典型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教学技能和实验研究方法等。
教 材: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2、顾福康主编,《生命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3、杨述武主编,《普通物理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7. 科学技术与社会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预修课程:无
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宇宙、地球、物质、生命、环境资源等一些问题为线索,帮助科学教师对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概貌式的了解,并以人类进化、社会的科学文化、自然灾害与防治、现代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讨论,旨在拓展科学教师的知识面,使他们对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课程是科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教 材:沈荣祥主编,《人类与自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参考书目:刘大椿主编,《现代科技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

8. 科学教学论 Pedagogy of Science

预修课程:无
主要内容:
自然科学教学论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技术学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学科特征在科学教育教学上的反映和应用,是一门边缘性、应用性的学科。在我国,开设统一的自然科学教学论还是一件带有创造性的工作,它包含的内容广泛,影响深刻,但是发展却十分迅速。在本科教育阶段将着重介绍跟形成教师职业能力紧密相关的内容。“自然科学教学论”将包括教学基本问题、课堂教学系统、自然科学的常见教学模式、自然科学教学的变革、自然科学的教学评价等。
教 材:自编讲义,秦浩正,《科学教育教学论——系统和应用》,2004年
参考书目:杨善禄主编,《生物教育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
9. 现代教学技术 Educational Technology
预修课程:高中计算机
主要内容:
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设计、实施、评价并管理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完整过程。根据该定义,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指导学生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并使之优化的学问。在结构和内容上“教育技术学”更多地应该归属于现代教育科学范畴,而不是归属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
教 材:张舒予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安徽省高等学校通用教材)
参考书目:孙可平著,《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科学纲要丛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0. 科学 SCIENCE
预修课程:高中英语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所涉及的学科包括英语、中学科学、教育和教学等学科。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师范生的科技英语,并了解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为他们今后的全球化的基础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 材:自编教材,邓小丽,《SCIENCE》, 2004年
参考书目:Regan Spence, 《Heinemann Science for Queensland》, Queensland: Heinemann Press 2002年
第3个回答  2011-05-24
为了提高你的教育教师技能追问

谢谢你的回答,但是我觉得回答有点浅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6-05
因为随着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很多东西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就拿教书来说吧,就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所以。。。。。。 吴长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