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县”和“县令”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

如题所述

 很多朋友,由于历史影视剧和读的小说的影响,古代的县令和知县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事实上也不是如此,在历史的进程来看,两者有着差别,他们有什么不同?两者之中,那个官职最大的呢? 

现在先从历史背景来分析县令和知县的不同之处。县令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韩,赵,魏,秦国这四个国家,把县划分为一个重要的行政单位,尤其在秦国的商鞅变法之后,将多乡并化为县,当时的县是归国君管辖,直到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度形成之后,县成了郡的下属,然后这个习俗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 

在清朝的时候,国家就把万户以上的地方官叫做县令,万户以下的则叫县长,西汉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后来取消了县长,统称为县令。

 知县这个词出现时间是比较晚,在唐朝末年才出现知县。唐朝末年藩镇割据,连连战争频繁,导致了官员更换频繁。当朝廷找不到合适的人做官,也只能让人做代理,代理的人就叫做知县。因此在字面上理解来说,知县的“知”,就是懂得通晓的意思,相当于今天说的达人。

朝廷就委派通晓县中事务的人去当“代理”县官,就叫做“知县”,从中可以看到最早知县的雏形。

“知县”最初也不是一个正式的职务,到了宋朝才逐渐固定下来,宋朝的国家惯例,由京中派往地方的官员,假如是京官,同时也担任地方官,也叫“知县”。假如知县他卸除了原有职务,只担任地方县官,就叫做“县令”。在宋朝这一种内官兼职的现象很普遍,一般几个月,但是有些人会兼职好几年。

可以看到,知县是宋朝朝廷于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的变大,就直接向地方的派遣官员担任最高长官,而这些人也只对皇帝和中央负责,所以称之为执掌地方,原本也叫做"执县",后来慢慢的便演化成为了"知县"。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

由于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朝的管理制度,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就是这样沿袭袭来了。

现在,可以总结县令和知县的区别。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后世知县的担任其实要比县令更需要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手段和能力,就很有可能被当地的豪族架空,所以知县的能力是要强于县令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7

作为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区划,“县”这一个单位,实际上在春秋战国已经出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应该属于古代的晋国,事实上,“县”在过去,和“悬挂”的“悬”属于同样的一个字,本意为“联系”,西周期间,周王的土地叫做王畿或国畿,和周天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说文》“县”字解,曰:“天子畿内,县也。”

那么我们最常见到过去的两个县级长官,就是知县和县令了,这也让人感到好奇,在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呢?实际上一字之差,却是天差地别。


县长的名字,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秦国商鞅变法,设置合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而到了战国末期,郡县两级的制度形成,县属于郡,因此县令也就成为了郡守的下属。秦朝和汉朝对此都做出了规定,只有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才能称之为县令,食禄六百石至千石,而万户之下,称之为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县令,权力是十分大的,属于正五品官,掌管一县行政,同时还能监管军事,有人员编制的委任权,比如《水浒传》中,武松仅仅是打了一头老虎,清河县的县令就可以自作主张,将这个曾经有前科,来历不明的男子收下作为都头,因此过去有一个成语叫做“破家县令”,形容的就是地方长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而除此之外,汉朝时期,还有“长安县令”一个职务,是首都长安的行政官,虽然只有六品,但是其作用不亚于开封府尹。


那么知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中国古代的历史,本来就是中央集权封建制不断加强的历史,而县令的权力,很显然对于王朝统治者一个潜在的隐患,因此到了唐宋期间,中央朝廷会下派朝官代理县令的职务,称之为“佐官”或者是“知县事”,这也就是知县职务的由来。一个地方设置“知县事”而没有县令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比如这块地方,刚刚发生过农民起义,或者是自然灾害,急需平稳民心,又或者是在战争期间,位于紧要之处。


因此“知县事”一般都是由朝廷委派下来的大臣,或者是当地的军事长官,比如兵马都监兼任。而一些被贬的官员,也会来到地方担任知县,欧阳修30岁的时候因为范仲淹辩护,来到夷陵当了三年的知县。“知”的意思是主持,意思也就是知(主持)某县事”,但是知县比起县令,并算不上一个正式的职务,秦汉的时候后,县令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除去日常的行政管理,同样还要负责国家的税收和征兵活动,而知县后来都失去了这些职能,并且有着县丞的牵制。


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改制,推行行政简化,因此县令和知县也就彻底合并下来,统一称之为知县,为七品官,明代的薪资很低,知县一年俸禄90石粮食,根本不够补贴家用,不少知县都有着自己的“副业”,而清官海瑞就只拿着他那一点死工资,结果导致自己的女儿竟然被活活饿死,待遇可想而知。

到了清朝期间,沿袭了明朝的体制,知县的待遇虽然提上去了不少,但是权力的范围,依然是进行压缩的。


总而言之,县令是一个正式的编制官职,知县在明代以前,并非一个正式的官职,而是对于县长官的统称,到了明代以后才有一套详细的制度,从权力上来看,县令的职责比起知县更大,作为朝廷和民间最为基本的桥梁,古代王朝对于这个官职,可是下了不小的功夫.

第2个回答  2020-08-28

古代的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第3个回答  2020-08-13
县令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宋朝时才出现的知县。知县是自命僚属选拔推荐人才发布政令。县令是做堂审案,征收钱财。知县是朝廷派到地方的官员。县令是地方官员。
第4个回答  2020-08-09
“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