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马拉松,到底是怎样的感受?

如题所述

马拉松是一项艰苦的运动,是对极限的一个挑战。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在比赛路边,你可能看到很多带着号码牌欢笑的跑者(至少前半程是这样),真正的体验到底如何呢?今天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全程的心理活动。

比赛前夜就是兴奋,难以入睡是正常的,又担心起晚错过比赛,睡得也不是很踏实。比赛前1小时肯定要到起点检录,大型比赛人多,换衣服、存包、上厕所都是要排队,所以会提前两个小时出发,5点钟起床是正常的。算算基本只睡了4-5个小时,但身体给你的反馈就是亢奋,没有困倦。到达起点,人山人海的场面就会更加激发自己的动力,时隔想着快点出发。

过了起点拱门开始计时后,每次我都努力控制自己的节奏,用平时的经验来抵抗身体的兴奋。前5km十分重要,如果控制不好,会导致后半程跑崩。虽然出发心情不错,但有时还是会有些微小的波动,尤其是过1km和2km的标示牌,就会想到后面还有40多公里的路等着你,会有种莫名的恐惧……但很快,平时锻炼积累的信心会再次升起,支持自己向前。

5km开始,慢慢加速,渐入佳境,一直到25km,这段路都会非常愉快。路边加油声,过补给站的鼓励声,都会给我极大的享受。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太快,给后10km留些体力。

25-35km,这个时候撞墙开始出现,脚步开始沉重,笑容也会从大多数跑着脸上消失了。周边的开始走路的人越来越多,看看表,又是一个小时过去了,算算路程,还有一个多小时,控制体力,注意补水,这些信息不断在脑中闪现提醒。

35km的牌子是个关键点(5、10这种大数字给我的心理暗示还是很大的),后面还有7km,但觉得那些牌子怎么那么远,每个之间的距离肯定不止1km,怀疑组委会距离量错了,怀疑自己的训练计划,怀疑自己的补给是否到位……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一样,开始对各种事情大为光火。38km、39km、40km……没体力了,下次再也不跑了,走路太丢人了,千万不要抽筋……

41km是个关键点,意味着还有最后1km,最后不到10分钟的路程,开始想象着冲过拱门的样子,心里想着加快,但脚下没有风火轮,只能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跑,但42km的牌子感觉出奇的远。拐过最后一个弯后,北马最后200米的路程就直达终点,这段路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脚下也从柏油路换成了整块的大理石,跑到这里我感觉像回到小时候去天坛、去故宫,每次都闹着要走最中间的路。这最后200m是享受,之前40km的路程都是为了这最后的200米,我以为自己会流泪,但更多的是开心和成就感。

完成比赛后,机械性的拖着腿,领取奖牌、补给、取衣服,疲惫感和伤痛感会出现,但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成绩,相信过几天这些痛苦可悲的念头眨眼间忘得一干二净,相信下次要跑得更好!

回想自己这四年跑北马,每次路线几乎一样,每次的心情也都差不多。

跑过了几乎与年数相等的全程马拉松赛次,可是跑完四十二公里后的感受,与最初那一次相比似乎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依然如故,每次跑马拉松,我大体都会经历相同的心路。跑到三十公里,总觉得“这次没准会出好成绩呢”。过了三十五公里体内的燃料便消耗殆尽,开始对各种事物大为光火。到了最后则生出“揣着空空如也的汽油箱继续行驶的汽车”般的心情。然而跑完后不久,曾经的痛苦可悲的念头眨眼间忘得一干二净,还下定决心:“下次要跑得更好!”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