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时期曹丕称帝之后的不久,刘备也是当即称帝。但是三国当中的东吴的孙权却是隔了8年才去称帝,那么为什么东吴的孙权称帝要等那么久呢?这是因为孙权他称帝,他是没有曹丕和刘备那般的借口的。
当年曹丕称帝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他为了堵住天下人会说他的想法,就直接去逼迫汉献帝当着大臣的面去禅位给他,因此曹丕他的帝位是得到别人的认可的。而刘备呢,因为自身的皇位是被曹丕篡夺去了,因此刘备称帝也就可以假借大汉后人的身份来顺理成章的称帝了。
而孙权呢,一来他手上没有汉献帝那种皇帝了,二来他不姓刘,不能去做刘邦的后代。再者他甚至连汉献帝的面都没见过几次,因此他假借汉献帝的密诏去称帝都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说孙权当年如果立刻去称帝的话,必然他必然是会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的。因此孙权他当时去称帝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啊。所以在跟风之下称帝的孙权他只会成为众矢之的的。所以血统不是汉朝皇室,身份也没有官方认证的孙权他是根本没有办法去称帝的。
除此以外,当时的孙权去称帝的时机也是不适合的。当年孙权刚刚夺得了荆州,一旦他再去称帝,那么刘备必然会去率先攻打他的。但是此时的孙权是没有把握能挡得住刘备的进攻的,而且即便他抵挡住了,在两败俱伤的局势之下也会让北方的曹魏去趁虚而入。所以在再三权衡之下,孙权便是一直在等机会而没有去立即称帝。
因为孙权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内部国力、外部的形势、称帝的理由,什么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就称帝只会对东吴造成不利。东吴在三国中的局势,一直是处于下位的。在曹孟德壮大的时候,孙权和刘备两家都无力对抗曹军,只能以联盟的方式,互相扶持。而三国后期,刘备夺取了汉中,他的势力便隐隐压过了东吴。孙权为了能抵抗曹孟德、刘备这两个大敌,用计夺取了荆州,还与曹魏修好。即便如此,东吴的势力依旧敌不过曹魏和蜀汉,而这个时候称帝是为自己树敌。
1.江东国力不强,无法与曹刘匹敌。
江东的实力一直较弱。因为江东的位置靠水,他们的军事主要是以水军为主。加上东吴有长江这条阻碍,一方面将外敌隔绝,为东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护;另一方面,长江也限制了东吴的发展。东吴一直以长江为界,不像曹军、刘军一般,四处征战,吞并疆土以此壮大自己。长江即是东吴的机遇,又是东吴的阻碍,所以在两个外敌强大的情况下,东吴不会轻举妄动,孙权不会随便称帝,引起两者的不满,只以发展国力为目标,直到实力强大。
2.曹刘两家势大,东吴夹缝生存。
(1)曹孟德势大的时候,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
曹孟德自从得到汉献帝后,便以正统自居,虽未称帝,实为皇帝,网罗了天下的兵马粮草,势力一开始就是其他两家所不能及的。更何况曹孟德一直征战,天下的诸侯基本无人与之匹敌,攻占的城池土地,早就为曹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军是公认的难以对付。而在一开始,曹孟德看上东吴和荆州的时候,刘备与孙权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曹孟德。而这也让东吴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2)曹刘两家势大,东吴只能选择依附他们。
但随着刘备势大,东吴便成为了两个强敌间的弱势。刘备自从夺得了汉中,就有了与曹孟德对抗的实力。东吴想要存活下来,必须依附一方。所以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东吴就不能称帝。一旦东吴称帝,会同时得罪这两家,那东吴就谁也依附不了。
3.称帝无由,恐怕引起敌视。
(1)曹丕称帝:汉献帝禅位。
在曹孟德去世后,一些支持汉室的老臣也相继离去,曹丕要称帝遇到的阻碍便少了很多,他这时命汉献帝让位,自己百般拒绝后答应,演得一场好戏,天下人却也受用了。这时的曹丕称帝是不得已,因为皇帝他不愿意做了,还恳请曹丕当,为了天下曹丕只能称帝。
(2)刘备称帝:继承汉室。
刘备在三国时期一直担着个皇叔的名头,不管做什么也一直以汉室为旗号。曹丕称帝,汉室就被灭亡了。刘备这时来称帝,就是为了延续汉室的统治,是刘备作为汉室子孙必须要做的。刘备的这个理由不止有理有据,还为他赢得了汉室子孙的好名声。天下人不会不服气。
(3)孙权称帝:毫无理由,还会引起怨恨。
孙权和曹丕、刘备不同,他一直标榜着汉臣,孙权如果在这时称帝,天下人只会骂他是篡位。而且曹魏、蜀汉可不会随便答应,肯定会以此为借口,两方合作来消灭东吴。在实力不敌的情况下,东吴称帝只会被这两方攻打。
综上所述,孙权在此时并不具备称帝的各项条件,一旦轻举妄动,只会引起反噬,会有亡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