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丕与刘备称帝后,为何孙权还要等上八年才敢称帝?

如题所述

因为孙权名不属实,曹丕是在公然篡汉,逼迫汉献帝退位把皇位让给自己,临走之前还给汉献帝留下了一句很客气的话,而刘备是汉室宗亲,当时已经是称王了,自然也有资格,而孙权不一样,他当时名义上是已经投降了。

曹丕称帝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还是有曹操生前打下的江山来作为曹丕的底气,而刘备当时在汉中已经自称“汉中王”,东汉为曹丕所亡,于是刘备在成都为了延续汉朝命脉,也立国号为“汉”史称“季汉”。

孙权就是比较尴尬了,因为他在曹操时期就是已经几乎算是投降了,之前为了袭取荆州,于是暗地里跟曹操结盟,但是名义上是以臣子,后来曹操便以汉献帝名义加封了孙权,关羽败亡之后,孙权主动上表投降,于是曹操就加封孙权为“车骑将军”;

而后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见求和没有办法,于是选择了向曹丕投降,于是曹丕加封孙权为“吴王”,因此孙权在名义上就是属于大魏吴王,就是魏国的臣子。

因此后来三足鼎立形成的时候,季汉和曹魏的君主都是皇帝的身份,而孙权当时就是王,而且还不是自己称的,是曹丕加封的“吴王”,但是孙权一直是反复无常的机会主义者,当初肯为了荆州与季汉背弃盟约,自然也不会与投降曹魏,于是很快便与曹魏开战,曹丕生前便定下的是攻灭东吴的策略,发动了三次,虽然斩杀了东吴数万人,也曾杀到吴国本土、包围荆州等,但是还是无法贡献东吴;

这件事虽然后来因曹丕去世也就不了了之,但还是给孙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丕也是以孙权叛国罪发动的,后来在石亭之战胜利后,才使得孙权有了胆量称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首先,在笔者看来,三国中,孙权之所以最后才称帝,主要原因就是其“名不正则言不顺”。具体来说,对于曹丕来说,虽然刘备、诸葛亮经常称其为“篡汉自立”。但是,对于曹丕来说,走的过程是禅让制的,也即其皇帝之位是汉献帝刘协禅让。尽管汉献帝刘协是被迫的,但是,从名义上来看,曹魏代汉在形式上是没有什么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刘备是汉朝皇室后裔,打着复兴汉室的名义建立蜀汉,并登基称帝,也是名正言顺的。

由此,就孙权来说,显然就比较尴尬了。相对于曹操和刘备,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曾祖父只是个无名瓜农。而就曹操来说,《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至于刘备,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由此,在讲究出身的东汉末年,孙权的出身实在无法和曹操、刘备相提并论,这也是其最后才称帝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坚韧的孙权,为了最终实现称帝的目标,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东汉末年,孙刘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曹魏,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不久之后,孙权自称“车骑将军、徐州牧”。公元219年,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孙权又选择联手曹魏袭击关羽,夺得了荆州之地,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因为担心刘备的报复,孙权不仅支持曹丕称帝,而且向曹丕称臣。在此基础上,曹丕赐封孙权为吴王。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持之以恒的孙权,因为受封为吴王,所以其距离称帝可谓只差一步之遥了。

最后,公元221年到公元222年,孙权不仅击败了气势汹汹的刘备,更击退了强大的曹丕。这两次战争的胜利,也为孙权称帝增添了足够的底气。换而言之,如果这两次战争有一次失败的话,东吴孙权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一个问题了。之后的几年,刘备、曹丕相继去世。在此基础上,孙权选择修好和蜀汉一方的关系,以此希望在称帝上获得诸葛亮的支持。最终,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由此,相对于曹丕和刘备,孙权在称帝上迟了八年之久。
第2个回答  2020-12-07
因为当时的时局还是十分混乱的,如果孙权那个时候称帝的话,肯定会落人口舌,所以等待了八年才敢上位。
第3个回答  2020-11-22
三国时期。魏国是最强大的,所以曹丕最先称帝。刘备因为退入四川,地理环境比较优越,一手难攻,所以刘备也可以称帝,但是孙权的位地理位置位于夹角地区,如果孙权之早早称帝容易被攻打,所以孙权要等了8年以后才能敢称帝。
第4个回答  2020-11-22
刘备称帝后,孙权之所以还要等上8年才敢称帝,是因为他势力不够强大,条件不够成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