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及策略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暗示指导策略

暗示指导是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一种隐性指导,包括语言暗示和行为暗示两种不同类型的指导方式。例如:美工区里教师提供了一些旧报纸及旧宣传画册,目的是想让幼儿动手通过画画、剪剪,结果无人问津。

这时,教师用旧报纸折叠以后剪成细丝,再把纽扣包在中间,一会儿一个毽子就做好了,老师拿着毽子用脚踢了起来。这时,许多小朋友都围拢过来,拿起剪刀动手做了起来,这时教师边巡视边点头,用赞许的目光给予肯定,对手工技能较好的幼儿伸出大拇指给予夸奖。

本案例中教师采取了行为暗示指导策略。行为暗示是指教师在幼儿附件盒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策略。

行为暗示是指教师在幼儿附件盒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高的材料部感兴趣时,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可见,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不仅在于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立体、新奇的作品成果也可能对幼儿产生一种激励。

2、角色扮演策略

幼儿在玩角色游戏欢乐小镇时,“服务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有的切菜、有的烧饭、有的在做面条,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忙着。

这时老师走了过来,对经理说:“建筑区的工人肚子饿了,想要你们送外卖?”经理环顾四周一看大家都在干活,说:“老师,你们这里的人手不够啊,你来帮我们送吧。”老师说:“好呀。”随即老师戴上欢乐小镇的帽子,拿来了小推车,给建筑工人送外卖去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建筑工地上需要送外卖为理由,当扮演“经理”的幼儿邀请教师来帮忙时,教师以角色扮演的身份加入欢乐小镇的游戏,促使教师与幼儿成为平等的对话者,也使教师在游戏情景中发现、了解、判断幼儿的游戏情况与心理。

3、直接干预策略

娃娃家里,妈妈正准备喂娃娃吃饭,妈妈此时说:“你在这做好,我给你做好吃的东西!”宝宝说:“好的,妈妈!”妈妈准备了火腿肠、苹果、面条、汉堡等好多菜(都是一些塑料玩具)。

妈妈开始喂宝宝吃东西,妈妈说:“你把嘴巴张开来呀!”只见宝宝珍的张大嘴巴,妈妈拿起汉堡准备送他嘴里。老师见状着急地说:“这个汉堡是不能吃的!是假的!”两个幼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始假装地吃起来。

当你幼儿沉溺于游戏的情景式,往往回将假象与现实混淆,以假乱真。特别是当游戏情节中出现假象的食物时,幼儿会真的把它放入口中咀嚼一下。然后再吐出。这样需要教师及时采取直接干预策略,教师直接介入游戏这一策略一般不经常使用,而用于非常情况。

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遇到矛盾,温馨调解

当幼儿游戏中出现矛盾争执时,教师要以矛盾为契机,深入了解情况及时调解,给予帮助指导,让同伴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继续游戏。运用温馨调解的方式介入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有明显的联系。

小班和中班幼儿受自身能力限制以及有需要教师支持的心理,特别是游戏中出现的争执和告状行为较多。当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了认知冲突时,教师应该及时调解。

(二)深入调研,提升经验

每次区域活动室,教师总有重点观察目标,深入调研是指教师长时间在一个固定游戏区进行观察指导。深入调研是一种非常态的介入,往往出现在教师内新增的游戏活动中。当幼儿对游戏本身还不熟悉、或者遇到了游戏困难靠自身无法解决,教师要深入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关注游戏,巡视动态

所谓的“巡”,就是到各区域去观察,巡视动态即教师边走边观察,关注每个区域游戏的开展情况。这种介入较为随机。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心观察,关注幼儿的游戏进展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23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须找好最佳的时机。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1)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如:游戏开始了,佳佳想去“理发店”,可理发店的人数已满了,佳佳急得要哭了,此时他又不想去其他区域玩,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以一名“顾客”的身份进入到理发店去游戏了。

    2)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如在一次搭建游戏中,大宝在不小心碰坏了小朋友搭的润扬大桥的时候,孩子们一时很生气,很激动,有的埋怨大宝,有的以暴力攻击大宝,教师马上说:润扬大桥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大桥,把大桥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纠纷。

    3)当游戏出现教育契机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游戏当中,随时出现学习新概念与解题方法的时机。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除非教师能把握这些机会提出适当的问题、建议或鼓励。教师给与幼儿暗示帮助解决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透过这些方法,幼儿所获得的学习,比正式教学更能持久。

    4)当游戏无法深入时。我发现孩子在活动区域活动时是需要老师帮助的,老师的适时引导会起很大的影响。例如:一天早上,我习惯的去观察着每个活动区游戏的情况,当我观察到“小医院”时,发现“小医院”里的三名幼儿还没进入到游戏状态,一名当护士,一名当医生,一名当药剂师,虽然有了各自的角色,但是没有彼此之间玩起来。于是,我假装肚子疼走到挂号的护士那里,“小护士”一看见我,马上来了兴致,问我怎么了,我说要挂个号,她立刻用笔在纸上划了两下,给了我张小纸条,于是我来到了医生那里,医生早已准备好了,又是用听诊器,又是打针的,“确诊”后给了我一个小条,让我去取药,到了药剂师那里,他很认真的找了瓶药搁在我手里,但没告诉我如何吃,我赶忙问他这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呀!他琢磨了一下告诉我:“一天一次,一次2片!”接着我便离开了。孩子们很兴奋,互相商量着互换角色,像刚才一样玩了起来,而且他们这次要比刚才玩的更丰富了,这个“小医院”终于“活”了起来,孩子们不会再仅仅是担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一个大环境里,这可能就是老师适时介入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先做观察者,观察到幼儿在玩活动区时的问题,然后再做引导者,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入到游戏当中,通常可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我想,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既会成为幼儿自由游戏的园地,又是一个幼儿学习接受新知识的天堂!

    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当幼儿的游戏发生纠纷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小班,较多的是矛盾的解调员,到中,大班的时候,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幼儿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则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