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岛 | 周贤:从孤岛到群岛: 一个有活力的教育生态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群岛最初是一个支持教育创新和创业者的加速器,由澳门同济慈善会和Aha社会创新学院在2015年共同发起和成立。

我们每年会甄选20家左右的初创期或成长期的创业团队,为这些优秀的创业者们提供共同学习和持续支持的环境,帮助这些新生力量获得从教育理念到产品设计,从组织形态到网络联结的各方面的加速成长。这样的创业团队,都叫做「小岛」。目前群岛已经支持了近80家创业小岛,组成覆盖全国的群岛教育创新网络。

群岛有一句很著名的slogan,叫做  “最开始我们都是小岛,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创新者,最开始没有人才、没有资源、没有经验、没有品牌、没有资本… 所以呢,看起来小小的;同时,正因为我们做着 “探索未来” 的事,走着 “少有人走的路”,所以看起来也并不被旧大陆所兼容,往往处在创新的前沿;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岛屿。

我们都知道,创新和创业是非常艰难的。

在商业社会,平均创业成功率只有3%;在中国,一个创业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5年。再美好的理想,再坚决的信心,在萌芽的时候,总是最脆弱的。所以,在这个时期,给予从资金、到资源,从学习到人脉等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往往也会带来最关键的效果。

这也是无论在商业领域,还是社会领域,近些年来都出现了很多加速器、孵化器的原因。很多也会为创业团队提供从产品到筹资,从管理到市场等各种学习资源,同时也会提供创业资金或者社会网络。

但是,群岛接下来还有一句slogan,在我看来更为重要。而这句话,恰恰也是群岛之所以成为群岛的原因。

  “当小岛们联结成群岛,就是一片教育新大陆” 

5年前,我们团队在北欧旅行兼走访。一路走来,斯堪的纳维亚群岛的景色和人文一直成为大家讨论的主题。

北大西洋沿岸,本是严寒静寂之地;但是,无数的岛屿和彼此的联接,却使该地的人文和地貌重焕一新。这些岛屿每个看似不大,但是都能够有各自的定位,自力更生;同时,他们互相合作,互相交换彼此的需要;形成了大片的繁荣海域。而促成这些岛屿繁荣和联接的,是无数的桥梁和隧道,通达各处的完备基础设施;是同一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以及岛民之间人与人的交流和信任。

这些内容,构成了一套联结体系。不仅仅让每个小岛有力生长,更让这片海域生机勃勃。反过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域,将会让每一个小岛四通八达,更有资源和力量;甚至,还会促生更多的小岛出现,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当时我们就想,如果每一个教育创业的小岛,都可以坚定的扎根下去,并且彼此连接共同探索;那么整片教育的海域不就变得更有力量? 

这就是我们当时发起群岛的缘起。

在我看来, 致力于推动教育变革的群岛,真正的价值是在 “岛群”

我们加速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小岛, 还是整个岛群的成长。而唯其如此,也才能带来教育的改变。这几年来,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学会合作、发生联结、共创出一个价值和行动的共同体” ,是从头到尾贯穿群岛的重要动作。

这里有这么一张图:

这些教育创业团队们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碰撞和聚合:有的在一起联合开发产品,有的互相走访团队,有的在一起开研讨小会….

一个有心的小岛,来自武汉的圆子老师,主动承担了记录每一次碰撞的任务,并把这些线条画出来。于是乎,就成为这样密密麻麻几乎再也没办法添加的海图。我们计算了一下,光17届的小岛,平均深度的联结时间为4天一次,在线的讨论和交互就更是无法计入。

有意思的是,一些商业领域的加速器来和我交流的时候,他们注重的却恰恰相反:大部分人都会问:“到底哪一个团队值得投?哪一个团队最有潜力?哪一个团队的流量能够迅速上去? …...”  

这样的独角兽文化,与我们的群岛文化,显然是两个概念。  

然而,真诚的合作与深度联结,并不是只要站在一起就天然能够发生。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为了庆祝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期刊 《Science 》创刊125周年,Science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以提醒全人类,在接下来的100年里,我们应该关注和探索的前沿科学研究方向。

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 宇宙是如何构成的?”  

而排在第16个的重大问题,就是: “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翻译一下:作为地球最高食物链条的人类,为什么我们的协作行为总是如此困难?

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们觉得合作难吗?

我们来看看人们对合作的误解。

简单的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深入的交互。自然不是合作。

那么,经常在一起互相帮助,是不是合作呢?

这是我在非洲坦桑尼亚旅行时拍的照片。浩浩荡荡的东非稀树草原上,到处都是动物们的身影,其中最形影不离的就是这两位食草好基友:角马和斑马。

混乱的大迁徙也好,安定的日子也罢,这两种动物天天在一起成群结队的吃草、喝水、排队行走、互相呆望 ……  几乎从不分离。为什么呢?我们也很是好奇。

询问一番后,据说有两种原因:

原因一:角马和斑马虽然都是食草动物,但是消化系统不太一样。角马的消化系统精致,只能吃那些最细嫩的上端青草;而斑马适应能力好,消化系统更强健,对付粗粝的草叶、树叶、甚至灌木都没有问题。所以,往往是角马吃第一遍 “精料”,斑马还能在原地继续扫荡一遍剩下的 “粗粮”;配合默契,互有补充

还有一个原因是:斑马视力好,听觉灵敏,只要周围环境稍有风吹草动,有潜在危险时,它就及时报警,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而角马的强项则是嗅觉非常特殊,能嗅出60公里范围内哪里在下雨或者有水潭,是寻找水源的能手。正因如此,在艰苦卓绝、食物不足、充满危险的大迁徙过程中,角马与斑马各有所长,团结合作,彼此帮扶着走过每一个旱季。

这是大自然里随处可见的“合作”,令人惊叹。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冒了出来: “ 动物之间都可以合作无间,为什么人类社会的 ‘在一起工作’  却那么困难呢?”  

无论合作也好,协作也好,目的都是让不同的人(动物),通过在一起工作的方式,让那些靠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或提供更好的答案。然而 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根本性质的不同。

这张图来自著名学者Dave Snowden的复杂性战略思考框架。用于辅助我们认知不同的问题类型并进行决策。

简单来说, 这个框架将问题域进行划分,把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各种问题归类为五种,分别是简单,繁杂,复杂,混乱以及失序。不同领域的问题,应当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

( 有意思的是,Cynefin没有直接的英语翻译。它的发音就是kv-ni-fen,可以被粗略地翻译为“生态” 或者“栖息地”,正好呼应了我们今天这个论坛讨论的主题。正如艺术家KyffinWilliams所解释的那样,「 cynefin 描述了一种关系:你的出生地和你的成长经历,你生活的环境以及你自然适应的环境。」(辛克莱1998))

简单问题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知道问题,也知道答案,按部就班的去做就好”。但是 Complicated 和 Complex 这两类问题,区别在哪里呢?这两个单词,在我们的高中英语手册里,都是“复杂” 的意思嘛。

我来打个简单的比喻:

如果我们把一个高级的机械表拆解开来,可能有几百种零件 —— 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在专家有经验的指导之下,哪怕再困难,完全有可能将之一模一样拼装回去。这就是Complicated类型的问题, 比较「繁杂」

但是,如果我们把一个人体拆解开来,那就很难装回去了。复杂问题所呼应的情境更像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因果不确定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简单分拆或机械匹配来回答。对于这样的问题,没有人有标准答案,甚至都无法借鉴任何专家的最佳方案,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前进,才能在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答案。这样的问题类型,叫做Complex, 真正的「复杂」

显而易见,教育绝对不是一个简单问题,甚至也不是繁杂问题; 教育是一个复杂问题,甚至混序问题。

创新和创业, 确实千头万绪,事情很多;但它依然不是一个繁杂问题, 必然也是一个复杂问题。

所以, 当我们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就会发现:那些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那些专家先行的指导支持,那些把最佳方案到处分发希望人们一招一式一摸一样的效仿….. 无论为此花费了多大的心血,支出了多少的成本,喊了多大声的口号...... 在教育创新领域,基本上是不可能有效的。

如果把Cynefin 框架迁移到人与人的合作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合作和联结是那么的不容易。

角马和斑马的合作,是在简单问题上的合作:彼此发挥明显可见的优势,按照标准流程做好自己那份就可以了。

在繁杂问题上的合作,可能一个有经验的专家,或者有经验的领导人,他来安排和配对,设计和管理,也许就比较有效。

但是 对于像教育和创业这样的领域而言,其有效的合作行为需要具备真正的自主意识,掌握有效的联结能力,并在不断的交互中加深彼此的共识,才能形成高效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那些关键的复杂问题。

除了要解决的那类问题的性质,我们还可以看看时代的变化。

这几年,有一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语言中,这个词就是: VUCA 。其实,这个单词来自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  V olatile (易变的) , U ncertain(不确定的),  C omplex (错综复杂的), A mbiguous (模糊不清的)。 

VUCA的概念最早是美军在20世纪90年代,引用来描述冷战结束后的越发不稳定的、不确定的、复杂、模棱两可和多边的世界。随后,“VUCA” 被越来越多的用来描述已成为 “新常态” 的、混乱的和快速变化的商业和社会环境。 我有个朋友将之音译成“雾卡”,我觉得翻译得特别棒:因为恰恰就是这个单词所说明的时代特征:「雾蒙蒙的,到处都卡」。

那么对于处在这个时代的、希望在极其复杂的教育领域里,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小岛们来说,就是三重雾卡了。创业本身就像走在一条钢丝线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教育问题错综复杂,属于强耦合难突破的领域;而这个时代又是一片雾卡。

三重VUCA之下,每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创业者,可真的不容易。

我们都会说,做真的教育,会很慢,确实很慢;还有人说,做真的教育,会很小。如果要按照所谓的传统范式,用户数量,员工数量,年收入,甚至办公室大小等等,这些创业组织目前是真的不大。

但是, 慢和小,并不代表没有力量,更不能说明,没有影响。因为无数个小在一起,也可以发挥大的力量。

但是,是不是无数个小站在一起,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发挥大的力量了呢?

恐怕也不是。

我的同事顾远在谈到中国的社会问题如此广泛如此迫切时,曾经引用过一句著名的话:“小即是美,而大是必须的” ;我要在这个说法上加上几个字,「  “小即是美”,而 “联成大” 是必须的,是可能的,同时也是需要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个体,去持续学习和反复实践的」。

越是VUCA时代,越不可能有“简单问题的合作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小岛与小岛之间,小岛与更多的伙伴之间,形成联结,充满活力,产生力量和影响力。 那需要每个小岛都具备真正的自主联结能力。而不仅仅是关注自身单向度的发展。

群岛还有一个别称,叫做  “永不毕业的教育者大学” 。接下来,我来介绍群岛几条基本的运作原则之一。

1)在群岛,每一次学习都是深度协作的练习

群岛里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模块,除了内容本身之外,其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深度协作的练习。

小岛们在一起做过电台去提炼和传播团队管理的经验,一起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做成帆布包在陌生城市里销售,一起结成不同的开发小组迅速产出新的产品…. 有时10人,有时5人,有时又会不断穿插进行。而每一届小岛加速学习完成的毕业作品,就是一年一度、中国仅有的Unconference形式的群岛大会。

2019的群岛大会,是由分布在全国19个城市的30位教育创业者(小岛),在自己的创业工作和家庭照顾之外,利用70天的业余时间,远程在线协作完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创新大会。这样漂亮的毕业作品,看起来似乎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筹备完成了;而事实上,前面的几乎长达一年的各种不断尝试碰撞、交互与合作过程,则是冰山下的坚实基底,不为人们所看见却真实的逐步构建而成。(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一篇 《群岛大会的背后是什么?》 )

这几张照片,来自群岛一次台湾集体游学走访活动。

一说到走访或者游学活动,可能我们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组织方” —— 往往这样的活动中,会有一个组织方,事先设定好所有的走访路线,为参与者们安排好食宿,并带领大家按照既定的路线一路走完。

但是,在群岛的游学中,是没有“组织方” 的。

小岛们自己协作,与台湾各家教育机构进行事先的联系,设计好几条不同的路线;大家各自结对,拼好各自的住宿地点;游学时,有的人对教师培养感兴趣,就会走国立师范学院的路线;有的人对设计产品感兴趣,就会去台湾的d-school设计学校这条线路;有的人对小微学校感兴趣,还会有另外一条路线......

每天大家清晨各自出发,晚上再找到一个共同的地点进行当天的经验复盘和信息分享,然后再根据真实情况和需求去自主调整第二天的路线….

2) 在群岛,教育和创业是融合贯通的实践

群岛推动的共同愿景是教育3.0的发生。

在教育3.0 中,学习者自己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自由地在社群中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和独特的学习节拍;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智能、以及与他人的合作和创造,来丰富和扩展他所在的学习社群。

那么,同样的理念,是不是也发生在我们作为教育创业团队的日常工作方式、团队管理、和网络构建中?

如果一个教育团队,号称他们的教育服务能够帮助孩子们自主的学习、自由的学习、充分鼓励想象力和创造力;结果到团队内部一看,仍然是威权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工作方式,自上而下的管控形态…. 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他们能够提供自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所以, 在群岛里,我们共同学习 “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过程中敏捷和精益的产品开发方法”,一起实践 “如何构建自组织和青色进化理念为宗旨的适合时代的组织结构”,同时,还会尝试“跨组织协作快速联结成网络的运作能力”。

在群岛中所有的学习方向和内容,所有教育创业所需要的方法论,所有模块背后指向的价值观和共识,都是一体的。暨: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

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在协作产品开发中、

在青色的进化组织里、

在持续交互的跨组织网络中,

创造自己独特的体系和节拍;

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智能和产出,丰富和扩展了社群和组织本身。”

3)在群岛,“空” 是很重要的价值,更是一种态度

这张图片,呈现的是一个空的状态。

可能很多人不太习惯“空”,我们总希望一下子就做得丰富、丰满、完整、无缺。

在我此前听过的教育评估分享里,来自深圳佰仕佳小学的熊校长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在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时,校方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这个设计和评估过程。可能有些人会说,他们(这些家长)并不是专家,教学评估是非常专业的,他们能做得好吗?

熊校长说: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教学评估体系不用那么完美,模糊一点,留白一点,评估体系本身就是逐渐调整和生长的过程。(大意)

我非常同意他的这个看法。

很多时候,空着、留白、模糊… 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价值,更是一种态度。

有一个小伙伴想构建一个教育者的自主学习社群,于是找了一个他觉得特别好的社群群规,发给我看。好家伙,果然是面面俱到。

我只问了他几个问题:

— 这个看似面面俱到的群规,跟你有什么关系?

— 里面涉及到的每条规定,是否会真实的发生在你将要创建的社群中?是否又是你那个社群里,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 如果一个教育者,想加入这个主张自主学习的社群,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迎面就是这样密密麻麻的规则;你觉得 Ta 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

当然,“空” 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就白白的等着。

在群岛,任何一个模块的设计,都会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规则:

初始设定 / 稍后修复 / 即兴涌现 / 持续迭代

— 只做最简单最核心的初始设定;

— 有问题也不用太担心,可以稍后修复的就稍后修复,而不需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 随时关注真实的发生过程,在即兴涌现的各种需求和张力中,找到改进的机会;

— 当然,把改进本身变成一个持续迭代的习惯和过程。

分享到这里,其实我们走过的仅仅是从孤岛到群岛的过程。

就像我前面所说,群岛作为一所永不毕业的教育者大学,推动的不仅仅是每个小岛的成长,我们推动的也是一个岛群、一片海域、一个共同体的诞生。

我们相信,如果每一个小岛都真正掌握了联结的能力,并在Ta的周围环境里再次形成属于他的岛群,那么教育变革的这片新大陆,必然会产生。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