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的人工栽培

如题所述

①锯末60%、棉籽壳15%、玉米芯15%、麦麸10%,另加石灰1%、石膏1%、过磷酸钙1%。
②玉米芯47%、锯末40%、麸皮10%、过磷酸钙1%、石灰1%、石膏1%。 排耳袋前,先将摆耳袋的地面铺上草苫子,两边比耳袋宽出10cm,用编织袋铺地,以防止耳片沾上泥沙,质量下降。铺完草苫子及编织袋后,用500倍多菌灵或克霉灵喷洒整个大棚消毒。塑料大棚东西中间留1m走道,南北向摆放耳袋,呈墙垛式,高10-12个料袋,行距80cm左右,以便管理和采耳。摆耳袋的地面应比走道高,便于排水。
用消毒过的刀片在耳袋两端均匀开“V”形出耳口6至8个,口径1.5-2 cm,深度以不伤菌丝为度。开袋后的前10d,每天喷雾2次保湿,保持地面湿润,空气相对湿度80%,有7℃左右的温差,每天通风换气1-2次。在保湿、温差、散射光、通风的刺激下耳芽开始形成。当耳芽出现后,以保湿为主,适当通风换气,耳芽迅速生长呈漏斗状或杯状幼耳,每天喷水2~3次。随耳片逐渐长大而增大喷水量,在耳片生长后期,要经常观察棚内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高于95%、通风不良时,容易出现“流耳现象”,应加大通风量,降温降湿。杂菌发生时,勿用农药,可用石灰浇刷再喷用生物制菌剂,增强通风。 出耳管理的关键是耳片湿度控制,要求“少吃多餐”,勤喷、少喷,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确保耳片湿润无积水。一般耳片小时少喷,耳片大时多喷;阴雨天不喷或少喷,晴天干燥多喷;一般小时ld1-2次,大时1d2-3次,确保相对湿度在85%-95%。以地面或空间喷水为主,喷水最好成雾状,忌向耳袋直接喷水。 耳片成熟时即可采收。在正常情况下,从出原基到采收一般需15-25d。初生的毛木耳子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开,长大成耳状,许多耳片连在一起呈菊花状,直径一般为10-20cm。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开始收缩时可采收。采前应停止喷水ld,让耳片稍干,采摘时不易破碎,尽量选在晴天采耳,利于晒干。采耳方法是用手捏住耳基将整丛子实体采下。如果出耳不齐,可采大留小,先采上面大的、已成熟的,保留下面小的继续生长。采收时必须把耳根采尽,以免杂菌感染或虫害造成烂耳,影响下批耳的生长。耳片采收后,停止喷水3d,让菌丝恢复生长,又进行出耳管理。以后经过15d左右的水分管理又可采收一次耳,一般可连续采耳3-4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