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开发等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变迁的影响

如题所述

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整个黄河口地区河道沙嘴和海岸线正是在河流和海流这两种动力的强烈作用下,迅速发生着淤进、蚀退、河床抬高、河流改道等一系列演变过程,这将对整个黄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1976年黄河进入清水沟流路以来,随着胜利油田及东营市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稳定黄河河口流路的要求。

事实上,长期以来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一直影响着地质环境的演变,除本章导言及海岸带变迁部分所列举的几个油气开发的实例以外,按时间顺序可叙述如下:

(1)在1855~1889年黄河改道走大清河初期,由于大量的泥沙淤积在陶城埠以上的范围内,进入河口的泥沙很少,河口比较稳定。1872年以后,自东坝头以下陆续修筑堤防,到1885年两岸堤防在宁海以上已基本形成,随着沿河堤防的逐步完备,输送到河口的泥沙逐渐增多,河口的淤积延伸问题开始显露出来。这段时间在三角洲地区几乎没有人类活动。

(2)从1889~1953年,这一时期自宁海以下河口尾闾河道基本处于自然变迁状况,改道频繁。1890年以来有个别垦户开垦荒地,1930年曾有军阀屯兵垦荒,1935年有大批移民来到三角洲地区。当时两岸仅建有20km长的堤坝。1940~1947年期间,黄河曾短期改走原南故道入黄海。1947年以后,黄河又回归目前的河道,当时当地建立的解放区政府分四期进行了大堤建设,左右岸大堤分别延至“四段”和“宋家圈”,长约30km。在这段时间宁海以下的尾闾河段,以宁海为顶点,共摆动六次,黄河三角洲扇面向海域推进了15~20km。

(3)从1953~1976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河口地区的生产建设不断发展,防洪要求也日益迫切,不允许尾闾河道再任意改道。特别是1961年在黄河口开始了石油的开发,为了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以防洪防凌为主对河口河段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包括加高四段以上的临黄大堤,对阻水卡冰严重的河段进行展宽。为保障三角洲油田开发,在四段以下修建两岸生产堤,并于1953年、1964年、1976年有计划地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合理安排泥沙出路,使现代三角洲扇面又外延15~20km,形成北至挑河、南至宋春荣沟的新陆地2200km2。以上措施对保障下游西河口地区的防洪安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1976年至今,为现行清水沟流路的行水期。为了适应油田的开发,特别是年产500万t的孤东油田的开发,以及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自1976年开始陆续加高了清水沟流路两岸堤防,在清1至清7之间修建了一些控导工程以稳定河势,清7以下修建了导流堤,1980年后新河道已基本形成,且水流集中,河道通畅。1988年以来又在近河口河段采取一系列局部整治措施,保持河口流路稳定至今。与此相应的又形成新的河口海岸线,海岸线普遍向外延伸,最长的部分比1976年外延达30k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