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氏一姓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一、姓氏源流
孟(M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鲁庄公之庶兄庆父共仲之后,以祖上排行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史记·鲁周公世家》等资料所载,庆父共仲排行老大,故其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称为孟孙氏,后改单姓孟,称为孟氏。是为山东孟姓。
2、出自姬姓,卫国(今河南省一带)公孟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孟挚(字公孟)子孙以公孟为姓,称为公孟氏,后简化为孟姓,称为孟氏。是为河南孟姓。
3、出自其他源流或改姓孟氏:
① 金时女真族抹捻氏,清时满洲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汉姓为孟。
② 另有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姓。
得姓始祖:孟轲(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主张未被采用,退而著书立说。其主张“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形成了儒家学派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因其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故其学说被称为“思孟学派”,著有《孟子》一书,被视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后人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学说并称“孔孟之道”。庆父共仲虽为孟姓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后人尊孟轲为孟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孟姓发源地为山东、河南二地。早期孟姓迅速播迁于邻近山西、河北等地。西汉有山东人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一族在当地繁衍旺盛,故有东海郡。东汉时,陕西人孟光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另有名士孟尝出浙江。魏晋南北朝之际,北方战火连绵,孟姓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山东孟姓多徙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河南孟姓多迁楚汉(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三国东吴大臣孟宗一族在湖北一带发展繁茂,故有江夏郡。另有猛将孟获出建宁(今云南省曲靖)。唐时,孟姓名人蜂拥,出现了象孟浩然、孟郊、孟云卿等当时著名的大诗人。孟郊为浙江省德清人,其族人在当地发展势旺,治郡为武康县。另外,此期社会安定,人口繁衍较快,是孟姓家族史上一个较平稳的发展期。五代时,邢州龙冈(今河北省邢台西南)人孟知祥建后蜀政权(都今四川省成都),孟姓一族蜀地发展之盛况,不可言表。宋元时期,因金兵、蒙古军队争战中原,遂有北方孟姓二次大举南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明代有孟姓由山西大槐树移居河南、河北、东北、天津等地。清代又有孟姓渡海入台,进而定居海外。今日孟姓尤以山东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孟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河南、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孟姓约占全国汉族孟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三、历史名人
孟 胜:战国时墨家巨子,为履行墨家的“义”,与弟子(共一百八十七人)集体自杀以殉楚悼王。后墨学成为绝学,此次事件为缘由之一。
孟 贲:卫(今河南省濮阳)人,曾“生拔牛角”,被传为勇士。
孟 喜: 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兰陵镇)人,西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宣帝时立为博士。曾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
孟 光: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与其夫梁鸿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夫妇二人“举案齐眉”之典故流传甚广。
孟 宗:江夏(今湖北省鄂城)人,三国东吴官至司空。以孝闻名,民间流传其哭竹生笋孝亲之奇事。
孟 获:蜀汉建宁(今云南省曲靖)人。曾与诸葛亮对阵,被亮七擒七纵,后归蜀,任御史中丞。
孟 嘉:东晋时代著名文人。到了魏晋时代,重阳登高的风气大盛,有几则文人的逸事都反映了这项习俗。据《晋书·孟嘉传》记载,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少年即负有才名。后来担任桓 温的参军,颇受桓温的器重。有一年重阳,桓温在龙山大宴幕僚,饮酒作诗。正当大家酒酣耳热,诗兴勃发之际,忽然起了一阵大风,把孟嘉的宫帽吹落于地。孟嘉本人却毫无察觉。桓温看
到这个情形,便秘令孙盛作文加以嘲笑,并趁孟嘉回来一看,提起笔来,从从容容的作了一篇文章来回答。由于他的才思敏捷,文词华美、文章写成之后,四座莫不叹服,当天的宴会也极欢而散。
孟 让:齐郡(今山东省济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聚众十余万,后归瓦岗军,任总督,封齐郡公。
孟 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人,唐代著名苦吟诗人。其诗多寒苦之音,长于五言,与贾岛齐名,时有“郊寒岛瘦”之说。著有《孟东野诗集》等。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孟 珙:南宋名将,官至京湖安扶制置使。曾收复襄阳、信阳、樊城等地,招抚中原遗民,有“三十年收拾中原”的佳话。
孟 森:字莼孙,号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称为孟心史先生。江苏省武进人,著名史学家。少从里中名师周载帆读,于制艺应举之外,稍稍窥见学术、事功、文章、经济之门径,嗣获廪生衔后,因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思潮的影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越三年,毕业回国。翌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广西边防大臣郑孝胥幕,利用幕府中收藏的笺奏、函牍、札答等大量公私文献资料,撰成《广西边事旁记》,主要为颂扬郑督办广西边防政绩而作。主要著作有《明元清系通纪》、《满洲开国史讲义》、《明清史论著集刊》、《明清史论著续刊》等。
孟明视: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之子。曾被晋俘,归国后悉心雪耻,渡河焚船,将兵伐晋,大败晋军。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省)人,唐代杰出诗人。其诗恬淡孤清,与王维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作品被辑为《孟浩然集》。
孟云卿:平昌(今山东省商河西北)人,唐代诗人,官至校书郎。其诗语言朴素,受杜甫、韦应物等人推崇。
孟知祥:五代邢州龙岗人,建后蜀政权。其子孟昶初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后嗣位。传其所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史书所载最早且至今尚用之春联。
孟称舜: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明末清初戏剧作家。作品有《乔红记》、《桃花人面》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洛 阳:汉魏时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隋唐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平陆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
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安平县:治所在今山东省益都西北。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安陆、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孟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2、堂号
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此外,孟的主要堂号还有:“平陆堂”、“亚圣堂”等。

============================================================

【孟姓宗祠通用对联】

〖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亚圣之裔;
采卿之宗。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孟轲(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著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下联典指汉代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
亚圣之宗。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上下联联意、联释互易)。

昌平世泽;
亚圣家声。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
鹿门隐居。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江夏人孟嘉,字万年,太尉庾亮领江州时,任他为从事,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进士不中,后为荆州从事。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其诗清谈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诚生笋;
廉德还珠。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著名。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后官盐池司马、吴县令。下联典指后汉合浦太守孟尝,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粮,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贪婪,逼百姓滥采,使珍珠渐渐移到交趾境内。孟尝到任后,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们得以重操旧业,商贾流通,人们称他为“神明”。当朝中征他回京时,吏民极力挽留,使他不得脱身。于是,他在夜里出走,隐居在一处贫困的水泽地,自己耕种而生。

孝著恭武;
道传孟轲。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汉·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下联典指战国孟子。

仉氏教子;
孟光敬夫。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
节镇荆襄。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汉·孟尝。下联典指宋·孟珙。

-----------------------------------------------------------------

〖孟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五友家声远;
七篇世泽长。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襄王的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用,晚年与弟子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的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著作有《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苦吟东野集;
亲撰长春符。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919-965),公元934至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笃生周世季;
私淑圣人门。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孟浩然诗联句。

-----------------------------------------------------------------

〖孟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教子无如仉氏;
敬夫共仰孟光。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佣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

〖孟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雄辨七扁尼父志;
清诗五字杜陵心。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孟浩然(689-约740),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

〖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
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
——佚名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南朝宋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

附录一:【孟姓典故应用对联】

〖帽子店楹联〗

孟嘉曾向风前落;
郭泰还从雨里过。
——佚名撰典嵌孟、郭姓典故题帽子店通用联
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嘉,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即陶渊明的外祖父,是晋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大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桓温邀集宾客幕僚登龙山宴会,在山顶大摆宴席,饮酒赋诗。大家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间,一阵风刮过,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盂嘉这时已经有几分酒意,只顾观赏美景,并未察觉。桓温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孟嘉,不料孟嘉虽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作好,他立即提起笔作文答辩,由于文采甚美而传为佳话。这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在咏重阳节的诗里,常见有“龙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这事为典故的。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太原介休(今属山西省)人。家贫,早孤,及长,身高八尺,容貌魁伟。曾就学成臯(今属河南省)屈伯彦,三年,博通三坟五典。善谈论,美音制(讲话声音清亮)。初入京师,时人莫识,名士符融,一见嗟服,因此荐于其师河南尹李膺,以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李膺生性简亢,很少交接,为官独持风裁,为天下楷模,声望极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膺与郭泰相见,待以师友之礼,并说,吾识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郭泰遂名振京师。后归乡里,衣冠(官员)诸儒(士人、太学生)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惟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更有甚者,郭泰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
雨逢郭泰大好更新。
——佚名撰典嵌孟、郭姓典故题帽子店通用联
同上。

============================================================

附录二:【孟姓典故、趣事】

〖亚圣孟子〗
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小国邹人,他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世称“孔孟”。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孟孙是庆父的后人,庆父是鲁桓公三个有名的小儿子之一,当时民谚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的即是其人其事,可以想见其跋扈。孟孙与庆父的两个弟弟叔牙、季友之孙——叔孙、季孙——齐名,合称“鲁国三桓”,为鲁国晚期实际的执政。这其中季孙实力最强,也最有名,《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季氏”指的即是季孙。鲁国系周公旦的封地,因此从本姓上来说,孟子当与周天子同宗,姓“姬”。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靠,《阙里志》和《春秋演孔图》曾说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母亲姓仉(音Zhǎng),但缺乏另外的根据。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夫,全靠母亲独立拉扯;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曾一怒断机。“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两个故事,颇可看见孟子幼年生活的艰难。
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综览《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日益激烈的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政治应该是统治者施行“仁政”。如此,方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最终被人民所推翻。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还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这些理论,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学说,使儒家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是之故,他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鸡鸣狗盗〗
源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用他做秦国的相国,于是预约孟尝君到咸阳会面。秦国原来的相国非常嫉妒,于是就在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
可是孟尝君是个好义之士,甚至墨守成规的秦王的弟弟泾阳君也成了他的至交。泾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把它告诉了孟尝君,还要他以重礼贿赂秦王的爱妃燕姬,让他请求秦王释放孟尝君回国。燕姬答应帮忙,但提出要一件与孟尝君送给秦王一样的白狐皮袍子,孟尝君无法弄到同样的袍子。这时有一位食客自愿为他解忧,这位食客有会学狗叫的本领,当夜潜入秦宫的衣库,装着狗叫的声音,混过了看守人员的耳目,顺利地把那件白狐皮袍子偷了出来,送给了燕姬。后来秦王果然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离开咸阳,他担心秦王一旦后悔,到时候他再也离不开秦国了。可是跑到函谷关时,鸡还没叫,按照秦国法律,不到鸡叫的时候,关门不能打开。正巧孟尝君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学起鸡叫来,引得所有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认为开关的时间到了,便开门让孟尝君一行走了。不出所料,秦王知道孟尝君逃走了,赶紧派人去追,等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他们早已走了。
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

-----------------------------------------------------------------

〖水深火热〗
“水深火热”源于《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齐国打败了燕国,齐宣王的野心更大,想一举吞并燕国,但是他不知道是否能这样做,于是便去请教大学者孟子。他对孟子说,有人劝他吞并燕国,有人又劝他不要攻打燕国,这两种意见到底哪一种好呢?他现在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要吞并燕国,就可经一举而得;如果不吞并它上天会降下罪过的,所以他打算吞并燕国。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了燕国,燕国的人民高兴,那么就可以吞并它。武王灭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国人不高兴,那么就不要吞并它,文王之所以不灭商也就是这个原因。当你打败燕国时,如果燕国的百姓举双手迎接你的军队,你就可以攻占它,如果占领了燕国,仍然使燕国人民过着“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的苦难生活,那么,燕国人就会起兵反抗你,那样,你也无法统治下去。
后来,人们用“水深火热”比喻处境非常差,无法生存下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孟姓的来龙去脉,由于沾“亚圣”孟子的光,历来的姓氏之书都有十
分详尽的记载,《通志氏族略》上指出:鲁有孟孙氏,盖桓公子庆父共仲
之后,本为仲孙氏,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另外,《姓纂》也同样指
出:“鲁公子庆父之后曰孟孙,因以为氏。”由此可见,我国的孟氏,既
然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则追溯起来当然是周文王的后代了,因为,当
初始封于鲁国的周公旦,正是周文王之子呢!同时,孟姓是分自两个字的
复姓孟孙,则后世以孟为姓和以孟孙为姓的中国人,根本就谊属兄弟,在
家族血缘上并无分别。

孟氏
历史来源 「孟」源出 ;
以次为氏.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 伯(孟), 仲, 叔, 季. 伯为嫡长子, 孟为庶长子.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 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后. 本为”仲孙”氏, 因弑君之罪, 更为孟氏. 又, 春秋时卫襄公之子, 字孟公, 其支孙以王父字”孟”为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07
孟姓的来龙去脉,由于沾“亚圣”孟子的光,历来的姓氏之书都有十
分详尽的记载,《通志氏族略》上指出:鲁有孟孙氏,盖桓公子庆父共仲
之后,本为仲孙氏,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另外,《姓纂》也同样指
出:“鲁公子庆父之后曰孟孙,因以为氏。”由此可见,我国的孟氏,既
然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则追溯起来当然是周文王的后代了,因为,当
初始封于鲁国的周公旦,正是周文王之子呢!同时,孟姓是分自两个字的
复姓孟孙,则后世以孟为姓和以孟孙为姓的中国人,根本就谊属兄弟,在
家族血缘上并无分别。
孟氏
历史来源 「孟」源出 ;
以次为氏.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 伯(孟), 仲, 叔, 季. 伯为嫡长子, 孟为庶长子.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 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后. 本为”仲孙”氏, 因弑君之罪, 更为孟氏. 又, 春秋时卫襄公之子, 字孟公, 其支孙以王父字”孟”为氏
第3个回答  2007-03-01
孟姓来历 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