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文言文)怎么断句?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断句: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精卫填海的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精卫填海的原因:

精卫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她痛恨大海夺取了她的生命,让她与亲人分离,气愤不已,所以决心填海。

精卫填海神话中表现出了人类最本质最永恒的东西:对生存的恐慌,以及在这之上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一种伦理道德品质,不是顾影自怜,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一种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

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2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白话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扩展资料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战国时期所著的《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精卫。精卫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04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第4个回答  2019-10-26

四年级上册课文精卫填海文言文朗读及讲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