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跑训练方法为例说明重复训练和间歇训练的区别

如题所述

1、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间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使运动员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和发展性训练方法。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是提高体能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与力量耐力。
(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该训练方法的特点是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来讲,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100~30秒钟)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10%~5%,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或170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为依据,运作结构前后稳定。
(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是适用于需要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项群的训练工作.其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160次/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
2、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在训练中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有适应性机制,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休息的方式通常采用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
重复训练法的类型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方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三种类型。
(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其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30秒内),负荷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各个环节前后稳定.可有郊地提高负荷强度及技术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技巧性;有郊地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能和供能能力;有郊地提高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2)中时间重复训练的应用
中时间重复训练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其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应较长,通常为30秒~2分钟;练习时,负荷时间可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负荷强度应较大(负荷心率应在180次/分以上)并与负荷时间呈现负相关性;单一练习动作的各个环节或组合技术的基本结构应前后稳定;能量代谢主要由糖酵解供能系统完成;间歇时间应当充分.可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储能和供能能力以及糖酵解供能为主条件下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应于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其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过程的负荷时间更长,通常在2~5分钟之间;通过练习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无氧、有氧混合代谢的能力。无氧、有氧混合代谢状态下的速度和力量耐力,实践中证明,长时间训练方法和间歇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和变换训练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训练效果。

通过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的比较后制定出400米专项 的训练方法。
1、注重高三体育考生400米专项的选材。
因为高三的体育考生一般是半路出家的体育爱好者,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所以在选材方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要具备两个条件: (1)、途中跑的平均成绩要相当于200米最好成绩的94%; (2)、步长要相当于考生身高的0.3(女考生的为身高的0.2) 2、提高全程步长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发展髋、膝、踝三关节肌群的基本做功能力和柔韧性
(1)、利用髋、膝、踝三关节肌群的专门力量练习器进行伸屈练习。 (2)、弓步走,原地上下跳箱,台阶走,高抬腿走,直膝提踵走等。
(3)、悬垂或仰卧举腿,俯卧上 下打腿,原地单腿蹲起,站立或坐姿提踵等。
第(2)和第(3)两类的练习手段可以徒手或负重进行,关键是要结合专项技术动作要求,保证练习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不要盲目加大难度和强度。各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练习可融入上述手段中一起进行训练,重视练习动作的幅度和协调,比单纯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的练习效果要好得多。
(二)发展髋、膝、踝三关节肌群的快速力量和快速力量耐力 (1)站立支撑屈髋抬腿或伸髋扒地(使用专项力量练习器或橡皮带)。
(2)徒手或轻负重的快速单腿蹲起,徒手或轻负重的快速弓箭步走(计时、计步)。 (3)双腿或单腿的连续跳台阶,助跑的跨步跳或单足跳。 (4)直膝连续跳深,直膝跳上或跳下台阶等。
此类训练课的作用一定要明确,如果以发展快速力量为主,应选择重复训练法,负荷刺激的持续时间控制在8秒以内。如果发展快速力量耐力,主要采用间歇训练法,负荷刺激时间保持在25秒以上。但无论发展哪一种力量素质,对运动员完成练习动作时的速率和幅度均有所要求,否则难以达到以增大全程步长、提高后半程速度为目的的力量训练效果。 3、发展400米专项力量耐力
(1)、间歇跑(200米+200米)×3~5组(练习间歇1分,组间歇6~10分)。练习要求:第一个200米为自然跑,第二个200米重点突出步长。定出相应的步数指标,随后再固定步数,逐渐向加快步频方面转换和过渡。
(2)、间歇跑(300米+300米后蹬跑)×3~4组(练习间歇1分,组间歇10~15分)。练习要求:100米后蹬跑计时、计步。
(3)、间歇跑(100米×4)×3~5组(练习间歇1分,组间歇8~10分)。练习要求:准备期的前半段在沙地或软道上进行,准备期的后半段转入跑道,计时、计步。 (4)、上坡变速跑150米×6×2~3组(练习间歇1.5分,组间歇5分)。练习要求:上坡快跑,下坡慢跑。适用于准备期的前半段,后半段转入跑道上进行,上坡跑变更为计时计步的后蹬跑,150米×3×2组。
(5)、拖轮胎跑200米×3×2~3组(练习间歇5分,组间歇10分)。练习要求:200米跑计时、计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7
益阳市箴言中学 龙毅真
一、短跑训练方法的分类及其用途
短跑训练方法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归纳成许多种类,各类训练方法又具有不同的作用。现将各种训练方法从几个方面分类,并概括说明其用途。
(一)技术训练方法分类
各种训练方法,对掌握短跑技术都有不同的功能,按其功能可分为:
1、辅助和诱导练习。在短跑训练中,教练员传授某一短跑动作时运动员理解不深或错误,导致练习时走样而影响教学效果,教练员在训练的初期(特别是少年儿童阶段),根据短跑技术动作的难点和关键部分采用一些启发性诱导、分解练习。例如利用橡皮带进行蹬摆练习、仰卧车轮跑等。
2、专门性训练。短跑专门性训练是指为了加强技术质量、运动频率、步长而采用的与技术动作本身相同的分解练习。例如高抬腿跑、后蹬跑、小步跑、车轮跑等。
3、单个技术练习。短跑单个技术是指短跑教学训练中进行蹬摆动作的规格化、准确化练习,可以凭借想象、琢磨、理解蹬摆单个技术的深刻含义。它是掌握短跑技术动作的主要方法。
4、综合练习。短跑综合练习是指在基本掌握短跑技术后,结合其他快速运动或类似短跑技术动作的运动,对提高短跑技术动作有很大好处的训练方法。虽然是综合练习,但仍以技术为主,作用在于进一步巩固提高短跑技术,增强实际运用的能力。例如足球比赛快速跑、上坡跑、下坡跑、加助力跑等。
(二)按短跑技术训练阶段分类
1、分解练习。短跑分解练习是指把短跑分解成起跑、疾跑 、途中跑、终点冲刺各阶段技术逐个训练,最后完整训练并掌握各阶段正确技术。
2、完整练习。是指进行短跑60米、100米、200米、400米的完整性练习,让运动员体会各阶段的不同技术及其全程把握,教练员观察,课后讲解。
(三)按训练的目的分类
1、速度的训练。就是让运动员快速运动的各种方法,它可以包括:
(1)反应速度。是指让人体对信号做出反应的快慢程度。反应速度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使运动员遗传潜在的反应速度表现出来和稳定下来。例如在跑动中突然变换各种信号,即使运动员反应得到篮球后须用手投篮,得到足球后须拔脚射门等。
(2)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快速完成两腿交替摆动的能力。在短跑中动作速度不仅与短跑技术紧密联系,而且与力量、耐力等其他能力有关,所以要培养动作速度,必须通过技术的提高与其他能力的发展才能实现。例如20-100米的各种段落的行进间跑、20-30米的追球跑、原地快速跑10-15秒等。
(3)位移速度。是周期运动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最短时间,即跑动速度。跑速是由加速度和最高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加速度和最高速度取决于肌肉收缩的强度(力量)、幅度和频率。训练的方法有基本力量、等张力量训练,极限强度的训练方法,85%-95%强度训练法,85%-95%强度变速训练法。
2、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短跑运动员的力量是一种动力性力量,根据用力的性质,动力性力量可分为重力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但对短跑运动员速度性力量的训练更为重要。例如负重半蹲跳、负重直腿跳、大小腿折叠负重前摆。
3、速度耐力的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而言,速度耐力就是最高速度保持到终点的能力。研究表明:跑100米时,从50-70米后就开始减速,最高速度的跑只有一小段距离,约占全程的14%-16%,开始的加速度大约占33%-35%的距离,减速过程大约为49%-53%的距离。由此可见速度耐力的重要性。速度训练的方法有400-600米间歇重复跑、长短段落的间歇跑等。
4、灵敏性和柔韧性的训练。在短跑训练中,灵敏性能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特别是反应速度,而柔韧性能增加运动的步长,从而提高速度。例如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多种运动技术、正压腿、侧压腿等。
(四)按训练的性质分类
1、短跑一般性训练。是指短跑的基本、常规的训练。例如加速跑、变速跑、重复跑、间歇跑等。
2、短跑游戏训练。是指为了提高短跑训练的趣味性,而采用篮球、足球、追逐跑等游戏方式进行的训练。例如“贴膏药”,趣味篮、足球比赛等。
3、短跑放松训练。是指为了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血液循环,促进体内能量的充分利用,虽放松但运动员在有兴奋性的情况下,最易发挥成绩。例如消除紧张情绪、深刻理解放松、自我暗示调节心理状态等。
4、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是指在全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基础上,为了衔接比赛状态,发挥水平,而进行对运动员力量、速度、速度耐力训练强度的加强,训练量的适当减弱的一种方法。
5、短跑竞赛模拟训练。为了让学生体会比赛,预测各种不利因素,提高心理适应素质,发挥短跑水平的一种训练方法。如热身赛、友谊赛、对抗赛等。
(五)按心理素质训练分类
1、短跑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和培养。是指让运动员把短跑看成是一门科学,思想不断处在求知欲的希望中。这种自觉的积极要求,能使运动员不断掌握实际知识技能,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平。
2、短跑运动员主要的心理素质和培养。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短跑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动机、知觉、意志力,自信心、注意力的过程。
3、赛前心理状态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赛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所以教练员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各项心理训练和培养是非常得要的,特别是对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不过多考虑比赛的后果,增强比赛的自信心和决心,能应付各种干扰以及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暗示、自我调节的训练和培养,对提高短跑运动成绩很有作用。
二、各类训练方法在短跑教学训练中的选用原则
通过上述分析,短跑训练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按其技术、技术阶段、目的、性质等可以分类阐述,各种训练方法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何选用,是具有一定科学方法和原则的。
(一)选用时要根据训练的阶段、运动员的年龄和性别等,进行科学的选择。对初训者要多增加一般性的训练和练习,少年、儿童可适当多增加一些频率及技术动作练习,才能有效地提高短跑速度。
(二)选用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运动员基础水平、场地器材、教学条件、教学训练、时间、难度和强度等,择优切实选用。
(三)选用时要根据短跑训练的计划、内容、任务、性质、目的,有针对性地以解决问题为依据正确选用。
(四)选用时要辩证地看待步频和步长的发展,科学地选择训练方法。步频快步长大的运动员,肯定能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对于步频和步长来说,又受到一定的因素限制,不能盲目增大两种因素或其中一种因素,问题在于寻找合适的步长和步频及科学的训练方法。
(五)选用时应注重以技术为主,蹬摆结合。从技术原理的分析可知,推动人体向前的动力是支撑反作用力,通过对有关跑的各种摆臂、摆腿和蹬地作用力情况的测试,有力地说明了跑者在支撑阶段,无论臂的摆动或是腿的摆动以及蹬地本身,都是通过支撑腿作用于支点而引起支撑反作用力的,这些单个动作引起的支撑反作用力的垂直分力、水平纵向分力的极值和冲量,蹬地时最大,摆腿时次之,摆臂时最小。可见,腿的蹬伸、摆腿和摆臂是影响支撑反作用的理要组成部分。结合跑动技术特点,我们又根据研究证明,短跑时骨盆的正确运动,能使全身各部分的运动协调配合,能加大支撑反作用力,也能增大步长,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后蹬角度。它对提高蹬地和摆动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训练中可以把它作鉴定和考核跑动技术好坏的一个标志。
(六)选用时应让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短跑一般训练是指以多种身体练习、训练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运动员各器官系统和机能,发展短跑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有利于提高短跑成绩的其他一些运动技术和理论知识。而短跑专项训练是指在训练过程中,以短跑运动本身的动作(即比赛性练习),以及与短跑运动动作相类似的练习,提高短跑运动水平所需要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来发展短跑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掌握短跑运动的技术、战术、理论知识。短跑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是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忽视和取消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运动训练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短跑训练的对象、项目特点、不同训练时期和阶段的任务等实际出发,恰当地安排好两者的比例。
(七)速度训练最好安排在运动员精力充沛的时候进行,这样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以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为好,制定周计划时,速度训练放在休息后的头几为好。其次训练时手段方法要多样,兴奋性要高,并注意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以免形成速度障碍。另外在训练速度时应与力量训练和弹跳训练相结合,在进行以速度为目的力量训练时,负重要轻,大约为最大重量(极限负荷)的1/3到2/3;速度要快,以高频率时行;重复次数少,时间短,在中等强度负荷训练时也应以缩短完成一定次数练习时间为目的。在连续跳跃训练时,可徒手或负重进行,但负也要轻,距离短,时间短。再次,在短段落训练时,时间要控制在5-10秒,距离在80米以下,间歇时间2-3分(这时可消除85%-90%非乳化氧债),最大间歇时间控制在5分左右,重复次数为3-5次为一组(组数视水平而定)。相对强度可用90%的速度或接近于全速,但要培养放松的能力,不能死拼。
(八)在选用力量训练方法时,必须选择与短跑技术相一致的训练手段。短跑运动训练中力量练习方法很多,不可能一一采用,选用何种方法,这很重要。同时在选择时要预先处理好抗阴、运动速度和重复次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发展力量时,必须全面发展有关跑的部位的动力结构,并注意力量的增长速度和消退问题。
(九)速度耐力训练选用时应注意以运动员素质全面发展为前提,并要求教练员、运动员都能深刻理解速度耐力和速度的区别和联系,其次应重视技术因素对速度耐力的影响。
三、运用各类短跑训练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短跑训练的质和量,切忌流于形式。按照条件反射学说,任何一个新的技术动作的建立,必须不断地给予刺激,才能够掌握。任何一种短跑训练的方法,都应有具体的训练时间、次数、组数。有的人热衷于花样翻新,一次课中采用大量的练习,虽然形式活泼,但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任何一次短跑训练中各种方法的运用,只有达到了教学训练目的之后,才能转换到另一种练习。
(二)注意在短跑训练中不断提高技术要求和素质要求。短跑训练,某些方法可用于不同的训练阶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用同一练习决不是简单地重复,可以通过练习的条件,增加练习的次数和难度,不断提高要求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
(三)在运用时应注意穿插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短跑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教练员可根据运动员在各个训练时期的反应,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消除各种不利因素。
(四)运用训练方法时应注意短跑运动员的物质代射物特点。研究表时,短跑运动员在训练时,足够的间歇时间能使肌肉中的ATP和CP得到恢复,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ATP和CP的储备和代谢能力,有利于训练效果的提高。
(五)运用时应注重短跑训练的放松协调。对短跑运动员来说,放松协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改善运动员血液循环,促进体内能量的利用,还能提高对抗肌的放松速度和能力,使主动肌和对抗肌协调,还有利提高步频和步幅。同时,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十分放松,动作轻松、顺当、有劲,就可能创造新纪录。
四、小结与建议
(一)短跑训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训练过程,必须从指导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遵循科学的理论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短跑成绩不仅取决于运动员身体发展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技术水平,只有掌握了先进合理的技术,才有可能创造优异的成绩。短跑运动员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是训练的基本环节,忽视了这个基本环节就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
(三)正确地训练和发展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是增强短跑能力的最好途径。另外,良好的灵繁、柔韧素质也是短跑运动员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四)注重短跑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研究短跑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短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短跑竞赛中能发挥积极因素,控制消极因素,从而成功地进行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2个回答  2011-04-29
短跑还是间歇的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