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善良的民间女子柳春英

无论产自民间传说,还是官方加封,中国古代由“人”而“神”者不在少数,但也许水母娘娘是最贴近老百姓的神。几百年来,关于她的传说虽然有很多,却始终不离两样要素——善良的品质和神奇的马鞭。

很久很久以前,古唐村(今晋源镇)本无水,百姓们吃水很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一年,有一个名叫柳春英的女子,从大佛寺村(即今太原市金胜村)嫁到了这里。她不仅人长得俊秀、心肠特别好,而且也很勤快,可偏偏遇上个恶婆婆。恶婆婆每日支使柳春英去挑水,而且只喝她身前的一桶水,说后边的一桶不干净。而柳春英也不嫌劳累,日日多挑好几担水,满足婆婆的要求,讨她高兴。有天,柳春英正挑着水往家走,遇见一位牵马的老人,希望给他的马喝点水,且马的习惯和柳春英的婆婆一样挑剔。对于这样不合理的要求,善良的柳春英不计较自己又得多走许多路乃至面对婆婆的责罚,依然同意了。

就像许多民间故事中的情形一样,提出苛刻要求的人,往往不是神就是仙,这个老人也是。他感念柳春英的善良和孝心,告别时,送给柳春英一根马鞭,告诉她说,回家把马鞭放在水瓮里,马鞭有多高里面的水就有多高,永远不用再费力挑水了。不过千万不能把鞭子从水瓮里拿出来,那样会酿成大祸的。说完,老人飘然而去。

柳春英回家照老人所说一试,果然瓮里的水怎么也舀不完。一日,柳春英回娘家探亲,好奇的婆婆来到水缸边,拿着马鞭在瓮里乱搅,水汹涌地漫出来,无边无际……听到消息的柳春英正在梳头,来不及收拾整齐,赶回家来,情急之下,坐在了水瓮上,狂澜立止,变成了涓涓清流,就是今天的难老泉,而柳春英随即坐化成仙。几百年来她就一直坐在泉水上梳头,因此水母楼又称梳妆楼,虽然没有铜镜,可是清澈的泉水能映出她的面容。

考证:

坐瓮柳氏明时成晋源水神

柳春英将漫天洪水变成涓涓细流,晋祠附近百姓依靠这潺潺清泉,多少年来悠然自得地“稻花香里说丰年”,然而这水真如传说中所言,是从水瓮里涌出来的吗?

《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此处所谓晋水,就是水母楼下的难老泉及南北二渠。也就是说,晋祠之水在开天辟地之时,便奔流于人间了。

2400多年前,智伯攻赵,引汾、晋水以灌晋阳,此时的晋水,是一种战争的工具,它的汹涌震撼了当时晋阳城一带安居乐业的百姓,人们便开始考虑,需要一个神来管理晋水了。而在传统观念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为阴物,母为阴神”,行云布雨是水神的恩赐,一直到清初,人们还认为水神是圣母邑姜。

圣母殿建于宋朝天圣年间,当时,邑姜与叔虞都供在内。据说,乡人在此祈雨屡验,为报神恩,于是地方官请封号。宋朝熙宁年间,封圣母为“显灵昭济圣母”,从此圣母之祀日隆,而唐叔虞渐衰。随着政局变化,北方战乱不断,元、明更替,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晋祠的一些文献及碑碣几乎全部被毁,而殿内主神也不知为谁了。元代时,以殿内塑有许多侍女而称为“女郎祠”,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因当地百姓在此祷雨得应,对圣母更加封号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将庙号改为“晋源神祠”,至此,圣母便成为晋祠附近百姓需要的一位施云布雨、管理晋水源之神。渐渐地,晋祠主神成了圣母,唐叔虞反成配角。于是,正统的儒生开始鸣起不平来,他们认为,叔虞让位于邑姜,是既不合事实,更不合礼法,清代有人写诗说“剪桐封事今犹昨,血食如何配女郎”!

明嘉靖年间,晋祠当地人高汝行辞官还乡,主持重修、维修了晋祠的许多殿阁庙宇。在此期间,选取了当时民间已经广泛流传的“柳氏坐瓮”的故事,创建了水母楼。目的就是让邑姜脱离“晋源水神”的身份。曾在清光绪年间撰写《晋祠志》的刘大鹏也说:“明嘉靖末创建重楼于难老泉上,中祀水母,欲人知为晋源水神,而圣母非水神也!”
这样的转变可能民间更欢迎,邑姜生前为贵妇,身处深宫,死后地位隆重非凡,离普通百姓太过遥远,怎么能晓得民间疾苦!把作为生命命脉的晋水交给一个知根知底的本地人来掌管,那就放心得多了。至于水母的称呼,在晋祠内虽然没找到相关记载,但在今天的介休,曾发现过一块水神庙记的碑,上面写道:“意水为天下之至柔,有母德焉,故以母道事之”,足可以代表当时人的观念。晋祠“水母娘娘”这尊神仙也就如此确立了。人们都祈求她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难老泉背后的山叫悬瓮山,难老泉的水是从悬瓮山而出,据说,让柳春英坐于瓮上,就有祈求难老泉不要泛滥之意。

现实:

男权社会里做女神也不易

然而,在一个男权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终究是低下卑微的。神话的世界,本来就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女人,即使已经成为女神,也逃脱不开这个樊笼。而加上柳春英这个水母娘娘的民间身份,她遭到的是双重歧视。比如说,高贵的圣母邑姜——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叔虞的母亲——历朝历代都有人加封,而水母娘娘,据光绪年《山西通志》记载,清朝末年的光绪四年,“巡抚曾复奏水母一体加封,随加圣母“翊化”二字,并御书“惠流三晋”匾额,水母庙加‘敷化’二字封号。”直到此时,她才沾邑姜的光,算是有了一个正式的称谓。

太原是李唐王朝龙兴之地,传说李世民父子就是在晋祠起兵。义旗初举之时,兵威甚大,将士人喝马饮,都取自难老泉的水。惟有李世民的马,却徘徊长嘶,不肯俯首。李世民只得派人在附近挖了另一处泉眼,作为他坐骑的专用泉。这就是原来晋祠大门前饮马泉的来历,现在早已被填平,踪迹难寻。而问及李世民的马为何不肯喝难老泉的水,民间自有令人瞠目的说法——李世民是“真龙天子”,他的马当然也是龙马,怎可降尊纡贵,喝从女人坐的瓮下流出来的泉水!?

不仅如此,当地老百姓还有一说,晋祠的稻米名扬天下,但从来没被当作贡米,原因也和水母娘娘坐瓮有着莫大的关系。几百年水母娘娘面前那绵延不断的烟火,遮掩不住古代社会对女性根深蒂固的偏见!

只有在晋祠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水母娘娘才算得到了虔诚的尊敬。一则是不管读书人怎么述古辨伪,晋祠还是个女性神为主的庙宇寺观群,连圣母殿前的的铁狮子,都要按左雌右雄摆放——按照中国左为上的传统,这显示了女性的尊贵。而晋祠公园内的另一对铁狮,也为女性捐资铸造,女性的神灵,女性来尊崇膜拜,想来也在情理之中。对水母娘娘,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晋祠附近的老百姓便会来到难老泉边,举行盛大的庙会,一来感谢晋水让他们能灌溉田地、衣食无缺,二来给水母庆生,演戏娱神——在文化活动贫乏的古代,娱神的根本目的,也是娱人——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更重要的是,水母娘娘,究其本源,本来就是晋祠当地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这其中既反映了人们对普天下受苦的女子们的同情,对善良朴实的女性的赞美,更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所以,自从水母娘娘“诞生”起,他们就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所谓的建庙崇祀,所谓加封彰扬,只是官方顺应民心,玉成其事而已,难道真有人会相信神仙会显灵,庇护一方热土吗?
晋源古太原县城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隶属于明清太原府。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虽是晋阳城毁之后的建筑,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

站在高处,向下俯视。古太原县城酷似一只头北尾南、振翅欲飞的凤凰。县城东西宽约1公里,为凤凰双翅,南北长约0.75公里,为凤凰身躯,北门瓮城门洞面东,喻“丹凤朝阳”。南城门延伸到城门洞外,直指南方,犹如凤尾。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象征凤的腹部。所以古太原县城也称凤凰城。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四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晋源南门外这座不起眼的"龙天庙",竟与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和汉民族的起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汾河西岸,省城太原西南20公里处,是古晋阳所在地,明清、民国太原县城。即今太原市晋源镇。在这座县城南关有一座古庙叫"龙天庙",乡人称为"刘王祠"。这座庙坐南面北,隔门前的"宝华阁"(今已不存)与县城南门直对。这座古庙与其它一般庙宇有不同之处。一般古庙的山门两侧是"钟楼"和"鼓楼"。然而"龙天庙"的山门两侧都是"钟楼"。庙院内正殿内的塑像早在多年以前拆除,但乡人记的正殿内塑像的形象是 "皇冠龙袍"。究竟"龙天庙"的庙主人是谁?多年来说法较多、无有定论。有的说是后汉皇帝刘知远,因为他曾在晋阳当过皇帝;也有人说是南汉刘龑;还有人说是"天龙八部"中的"神"等等。

实际上,太原县"龙天庙"的庙主人,是西汉汉文帝刘恒。

清道光《太原县志》记有"龙天庙,在南关,七月七日祭"的记载。但就在这本清道光《太原县志》的"帝王"篇中记载了"刘恒"和"刘知远"。篇中记有"汉文帝讳恒……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晋人立庙祀之"。然而在记载"刘知远"篇中却没有"晋人立庙祀之"这一句话。经初步了解在晋源街办范围内,有大小不等规模的"龙天庙"共有9座。(其它8座分别在北邵村、高家堡、小站、北庄头、北阜村、金胜村、晋阳堡、梁家寨)。

经史籍证实,早在西汉时,汉高祖刘邦设立了"代国",都城在晋阳。汉高祖封其子刘恒为"代王"。史称"龙潜晋阳"十七年。之后,刘恒被拥立为汉文帝,又封其子为"代王",即后来拥立的"汉景帝"。史书记载"文景之治"是汉朝出名的"盛世"。

由此表明,"龙天庙"的庙主人是汉文帝刘恒。这是其一。

其二,太原县当地乡俗活动,即过去天旱乡民抬龙王祈雨,也证实"龙天庙"庙主人是"代王"。据传,乡人抬上龙王要抬到"龙天庙",众乡民跪拜上供,嘴里还要念叨"代王,代王,我来也!"这种乡俗活动,现已80多岁的老人们仍能记得。

有一个太原县逢年过节抬"水母娘娘"的民间传说,从传说中推断"龙天庙"庙主人姓"刘"。晋祠的"水母娘娘"(人们俗称"晋祠娘娘")姓柳,与古城营"九龙圣母"是姐妹。当年新春,人们从晋祠抬上"晋祠娘娘",先抬到太原县南门外的"龙天庙"内住上一晚上。第二天才又抬到古城营"九龙庙"。这究竟何故?乡民说,先抬到"龙天庙"住一晚上是"晋祠娘娘回娘家"。"柳"是"刘"的谐音字,民间传说"龙天庙"的庙主人姓"刘",且是"汉文帝刘恒"。所以,晋源(太原县)南门外的"龙天庙"乡人称为"刘王祠"。

"龙天庙庙主人是汉文帝刘恒"的观点,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因此,在后来重修"龙天庙"时,在正殿内重塑了汉文帝刘恒与其子刘启(即汉景帝)以及文武众臣的像。(张保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11
女娲补天。盘古放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