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及相关例子

如题所述

  一、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污染。“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占食物中毒规模的40%”。而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都易造成微生物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规章。中国也不例外,然而,2001年2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就拿笔者所在的三门县来说,时至今日这两类农药依旧有售,改变的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三、环境污染。“据估计,人类肿瘤的85%~90%为环境因素所致”。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致使我国850条江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不断蓄积,使之成为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比重还较低。“据国家质检总局‘两查’调查的60085个生产企业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4.9%,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或生产厂点占79.4%”。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明显缺乏统一和发展规划。同时,食品认证体系多头管理,它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有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都仅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而且其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也不够,可操作性并不强。

  七、科技成果不足。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给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拿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来说,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八、新产品和新技术潜在的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食品的新种类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没有经过危险性评估的前提下,就已经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中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尤其值得关注,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九、食品安全教育滞后。由于多年来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欠缺,一方面导致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无疑影响了食品安全的进展。

  选我吧!嘿嘿

  我再加一点:
  中国:阜阳劣质奶粉案
  经过:2003年底,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三堂镇农民高政因为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吃了“伊鹿”牌奶粉后生命垂危,愤而走上了维权之路。他的努力引起了媒体的注意。2004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的情况,立刻震惊全国。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下,案件很快查明:问题由不法厂家生产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严重不足的奶粉引起,劣质奶粉共造成189名幼儿营养不良,12名婴儿死亡。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729947.html?an=0&si=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21
一,食品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
1,生物污染,,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途经有几种:
(1)食品原料的污染;
(2)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污染;
(3)在食品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食品的污染。
2,物理污染:食品的物理污染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混入食品的杂质超标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
3,农药残留污染:农药除了可造成人体的急性中毒外,农药将通过食物链造成蓄积污染食品,存在致癌和损害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性。
4,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污染,导致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污染的原因是:
(1)种植业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滥用生长素;
(2) 环境污染如水源海域污染、垃圾焚烧及空气、土壤污染造成食物性病。
5,药物残留:由于在养殖业中过量使用兽药、抗生素,滥用激素类物质是造成仪器原料药残超标的主要原因。
二,食品安全影响相关例子:
农药残留污染例子:立顿”茶叶事件 ,绿色和平于在北京随机购买了四份“立顿”牌袋泡茶,品种分别为红茶、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具有国家资质的、独立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立顿”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样本均含有农业部明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
第2个回答  2012-06-21
●自2008年来,食品安全的话题,从最初“深恶痛绝”到后来的“草木皆兵”,从媒体的“危言耸听”到企业“屡治屡犯”,发展到今天,却 “只闻骂娘声,不见真成效”。
●在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全部耗尽之前,魏涛谨以“食品行业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谈谈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利害关系者的问题所在和治理思路,以期给食品相关领域从业者的决策和研究提供一些素材。

一个前提

●这个时代正处于“传统体质向现代体制过渡”、“价值观念隐隐作痛”的状态,任何话题到了民间和经过舆论放大,都成为中国政府的难言之隐。既然要享用这个时代的幸福,也要同时承担它赋予你的不幸。
● 30年的财富积累,让中国挺起腰板屹立于国门。过去的30年,是“信息涌入的30年”、“外籍人士涌入的30年”、“中国人移民梦想的30年”。30年来,“最长见识的是中国人的眼睛和耳朵”,“最长本事的是嘴”,“最退化的是脑袋”,“最可悲的是5000年前就长成的身体”。中国人除了血统上的坚守,其它的都在急剧变化着。
●环境的变化,让扭曲的价值观支配起各种社会角色、各种动机开始造假、欺骗、煽动、起哄、鼓吹,这种情绪蔓延到哪个行业,哪个行业便为之振荡——当然,由于食品领域的特殊性,受其感染后后,其行业振幅、频率也就显得更大些。
●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之前,国家质检总局忍辱负重许久,主要是因为媒体、百姓长期以来对食品生产的行政管理归口的一种习惯性理解导致。这种尴尬境遇至今仍未破除,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家并没有经验可循。
●在今天这样一个交错着人本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集体主义等观念的复杂的中国社会,要调节好13亿人民的口味,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要谈的,正是“旧的思维习惯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巨大制约的实质”。

食品安全事件的六个起因

1.犯罪型:
解释:《食品安全法》全文中,仅第八十一条描述“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似乎与公安部门关系不是太大?但实际上,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犯罪情节。如果不从过去的“以罚代刑”、“高调喊话”的习惯中走出来,发扬警方的“威武”,社会公众便永远难以辨清“谣言”、“蓄意犯罪”和“监管不利”两个概念,监管部门将继续顶一段时间的骂名。
案例:毒饺子,毒胶囊,纸馅包子虚假报道,各种黑作坊等
特征:明知故犯,触动刑法,恶性影响极大

2.科学(标准)盲区型:
就此问题,很多人用《食品安全,不能总用“标准盲区”兜底》来反驳,于情,可以理解,于理,这是个客观的、很重要的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标准、法制的建设较为滞后,盲区甚多,“事后算账”现象严重。科技兴国,都兴在了军事、航天、IT领域,“以食为天”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并不怎么发达。
案例:三鹿奶粉,膨化剂,PPA等
特征:事先未知,事后治罪

3.监管问题型:
近些年来,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行业监管的某些关键环节必将在机构职能的重叠、拆分、合并中被搁置、遗漏或产生利益纷争,而此时中国并不成熟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到今天,质监、卫生、工商、公安、农业等这些部门的老爷们,虽然整天担惊受怕、处理应急,却依然没有彻底地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不要向某事件负责、负怎样的责、怎样负责,因为国家也没弄清楚(当然,国家也不敢弄太清楚).
案例:瘦肉精、地沟油等
特征:屡治屡犯,或视而不见

4.消费习惯型:
在世界范围内,往往是对“制售色情”容易管理,但“色情消费”无可奈何。食品消费更是如此。中国各民族饮食习惯各不相同,辛辣、熏制、腌制、风干、生食等食品及饮酒等嗜好往往是导致食品“无法彻底安全”的原因之一。不良饮食习惯中所存在的有害成分,即便没有立即发作,但时间一久,必然对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这是中国“最隐含的食品安全问题”。
案例:露天烧烤,腌制食品,以及所有食品安全事件都与此关联
特征:饮食文化的“原罪”

5.竞争型:
食用工业化的食品也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过去以自加工和购买作坊为主,产量小,影响面小,即便出事也没有多大的传播能力。但今天,随着包装、保鲜技术发展,自己饮食多样化需求,巨大市场机会驱动着企业参与激烈的纷争。明争暗斗中,部分大企业也屡现身影,毁了声誉,伤了百姓,害人害己。企业如此,国与国之间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依然如此。
案例:标准之争,肯德基豆浆,味千拉面,中国茶叶,砒霜门
特征:经济利益触发道德困惑

6.舆论责任型:
《食品安全法》几乎没有谈到新闻出版、工业与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极大的疏忽,各种传播平台散步的谣言引发的食品消费恐慌和对行业造成的影响,这种毒素的传播,并不亚于有毒食品本身。
案例:纸馅包子,毒饺子,西瓜爆炸,避孕药黄瓜,蛆柑橘,尸油,盐荒
特征:把严谨的科学散文化

四个治理出路(除了目前措施外)

1.管好记者的口:
如今的情绪激动的记者们,总爱不负责任地吆喝,“新闻失实”现象严重。媒体热衷于迎合大众,偏袒奉养人(赞助者或广告商),公信力已经差到了极点。要抓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否则中国的内讧,全出在一张张肆意吆喝的嘴上。

2.堵上官员的口:
高层官员讲创利,基层官员讲吃喝。过去,监管部门执法过程中企业接待负担重,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一旦官商的关系纽带建立起来,在质量把关上便存在侥幸心理。
政府要给予企业充分的安宁。这是一个根基深厚的慢性病,治疗起来可能尚需时日。

3.撬开百姓的口:
百姓爱吃哑巴亏(虽然目前已经改观)。贪便宜心理淹没了维权意识,形成了包庇假冒伪劣的风气。要抓好质量文化的建设,不单是质检部门的事情,这是精神文明大范畴。
解决消费者贪便宜、没经验、不良饮食习惯等问题,有实力的企业应该提供单类别的、简单质量识别方法、工具,大量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活动。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事情,谁先做、谁做好、谁受益。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rhymewei

第3个回答  2011-05-18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首要问题是生物污染。因为除某些食品含天然有毒化学物质外1.肠道致病菌约10种左右的肠道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病因素追问

还有更多的吗,我给你加财富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