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为了选拔人才,最后却成了禁锢思想,科举制是如何走偏的?

科举制的本意是为了选拔寒门才子,最后却变成了禁锢思想的工具,科举制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偏的?

从明朝开始科举就开始走偏了,而且在走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封建制度彻底灭绝。

科举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选拔人才,给官场注入新鲜的血液。其实初衷是好的,它的出现是好事。真正让科举制度变成牢笼的是人,而不是科举本身。

从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到封建社会初期的举荐制一直到隋文帝创造科举制度。其实选拔人才的问题上是在进步的。隋文帝的初衷也是好的。只是之后的统治者和下面的执行者破坏了搞乱了这个选举制度罢了。

其实明代的时候科举制度达到了一个顶峰,不过盛极必衰,最后出现了八股文。八股文的存在真的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他限制了士人们的人性。因为八股文本身就是一种禁锢和束缚,这样的套路之下,根本无法给官场注入新鲜血液,人们根本没有更好的办法抒发自己的志向。

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八股文彻底的毁灭了千年来科举制度的好处,把科举制度变成了牢笼,人们为了获得功名利禄,只能不断的重复八股文的套路,最后变成一个只会写八股文的傻子官员。根本就是傀儡,是木偶,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要怪就只能怪朱元璋了,如果不是他瞎指挥,那么可能科举制度不会这么烂,不过没办法,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盛极必衰是真理。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办法解决,除非寻找新的突破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5
任何知识公开考试之后都会变质,因为如果真想不断与时俱进来选拔人才,成本太高了,慢慢只能八股化,而且一个知识点一旦被解开,不理解的人也知道靠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所以说公开考试变质是必然的。现在再回头看科举作为上升通道,其实没什么错,问题就在于中华帝国里大家的生活方式没有变化,也就没办法探索出新的上升通道。
第2个回答  2019-08-22
主要还是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力度,刚开始的选拔寒门人才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兴盛的目的,而到了后期君主认为国家的兴盛没有自己的位置稳固来得重要,为了禁锢人们思想就这样走偏了。
第3个回答  2019-08-22
因为中国古代封建的统治者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那些只为他们服务的人,所以禁锢他们的思想是很重要的。
第4个回答  2019-08-16
科举制度一步步走向衰落,主要就是官场越来越黑暗,统治者也越来越昏庸才导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