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逻辑”

坛经中:“佛性非善非不善。” 又来了个离四句,难道这句不在四句内吗?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中:“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的)”。这句难道不在四句内吗?。这么不严谨的失误,又怎么称得活佛大师?
还有众多矛盾:“诸法无常”。那佛是否也无常? “离二元判断”佛和凡夫不也是二元?“无分别”是否在佛的眼中应当没有圣凡之分?
大宝法王讲:“诸法性空”。因为杯子性空,又因不同的缘起,所以可以做茶杯也可以做水杯。可见茶杯水杯皆非杯子的“常相,实相”。那么是否人性本空,所以可以做忠臣也可以做奸臣。可见忠奸亦非人之“实相”。若忠非常相,那么关公之忠亦非实,亦可变。秦桧之奸亦非实,亦可变。无论忠奸全在因缘,不在自身。那么母亲之爱亦非实,亦是会变的。所有这些,忠奸善恶皆是无常,那么佛菩萨的慈悲也应无常,还有什么资格抬高自己,贬低凡夫,说凡夫愚钝?这愚钝不也无常?
我们的眼光究竟放在何种角度,才算所谓的“成佛”。有没有究竟恒常的“佛”?
动不动就说无始以来,既然众生本性平等,为何起跑线不平等?造的业不平等?如果全在因缘,那到不如说全在“命”,找不到原因就说没有起跑线。太荒唐了。
佛祖能力那么大,为何不能说的简单点呢?说的那么玄妙,你说是害的人多还是救得人的多?害和救是否又是所谓的二元对立?或许在佛的心中:不应该有你度了多少人和害了多少人的“分别”吧...

此问题问得好。问题的前提是,佛到底说了些什么?
1、佛想告诉人们什么?末学以学佛二十年之体会,认为,佛无非是一位老师,他无非是在用他的身教和言教指示同一个东西:生命的真相,宇宙的轨则。
2、佛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呢?简言之,也不外乎两种,一是言教,一是身教。三藏十二部经,即是佛的言教的记载;佛一生的示现,即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佛用自己的修行悟道、生老病死,证明了他说的诸多道理,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3、怎样看待佛教经论的文字逻辑?在经论里,到处可见佛教的逻辑方法,比如因明学,这是佛法里特有的逻辑,再比如法华经里的譬喻说法,也是一种逻辑。这些逻辑方法,跟我们现代人所通用的演绎推理是有所区别的,演绎注重的是因果关联,而佛教特有的因明学和譬喻说法,注重的是众生的领悟能力。有时候,一个深奥的问题,如果用演绎的方法告诉学生,学生可能听不懂,而用一个譬喻,可能一下子就懂了。要强调的是,佛经里虽然逻辑也很严密,但总体上不是注重演绎推理的,而是注重因材施教、明白晓畅的,因为佛要告诉人们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朴素的、平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命的道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研究生命,是自己研究自己,只有深入体验,才能获得真知。牛顿在晚年也研究神学,但他没有注重体验,而是企图用科学的演绎推理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结果一无所获。另外,在佛教里,文字只是个工具,是佛所说义的载体,我们在读佛经时,要了解的是义,不是文字。有个譬喻叫“指月”,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佛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是用文字作“指月”的“指”,我们这些读者,要看的是“月”,而不是“指”,如果只见指而不见月,就有违佛的本意了。因此,三楼的回答说到佛的“四依四不依”遗教,其中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强调的就是不要执着于文字相。追问

恩请问,非善非恶是否为至善?非嗔非悲是否为大悲?

追答

你反复提到离四句,如非善非恶,亦善亦恶,这四者皆离,即是离四句。
非善非恶,如果离开亦善亦恶,就没有圆融,是无记空,是顽空,不是至善。至善应当能出能入,能空能不空,既无所谓善恶,又不离善恶,来得去得,这样才能达到“至”。如果再进一步,四者皆不着,则真“至”矣。
同样,非嗔非悲,不能离开亦嗔亦悲,圆融才是真正的人,单方面的非嗔非悲大概是石头吧。

追问

谢谢!非常感谢!不过在下还有一问相求:为什么人们都是追求自己认为好的事物?比如贪生怕死,爱美恶丑,又比如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

追答

从你所提问题和辩论看得出,你对佛家所说的道理其实还是了解得比较多的。
《大乘起信论》中就指出,我们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本来是不分别好丑的,好的也可以,不好的也可以,生到地狱也没有意见,生到极乐世界也不会高兴。这便是我们本有的状态。但是,当一念无明生起,就会出生万法,当受生以后,我们的意识心就根据六根触及六尘所得到的感受而产生爱、取,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旋律,六根各有喜好,我们的意识心随六根喜好而有所爱、有所取、有所受,从而慢慢地受熏成习,形成条件反射,一味趋利避害、取爱去恶,就象小孩子一样,不知道苦口的良药可治病,不知道逆耳的忠言利于行,硬是一个劲地追逐声色享受、贪生怕死,自古以来,哪个不是?当然,习气不是一生所熏习而成,而是累劫累世熏习而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1
诸法无常,是佛针对有为法与肉体而言的,
为破凡夫与小乘的执着,方便而说,针对肉体与事物,
但非并针对万有的本质与佛的法身,故佛真常。
佛的本体是灵魂,是真常的,涅槃经已经辩证过了。
善恶确实可以相互转化,
但是佛的大悲,是基于般若的,
并不属于普通的善恶范畴,故非无常。
故佛确实高人一等,无人能及,
犹如喂虎,无人能作,孔子也不行!
如是坚定之心,即是真常所在,非是无常!故莫谤佛!
起跑线不等,因为众生非同一个心,各各异心,故有差别。
佛亦并非说全在因缘,而是说万法由心造,心才是根本。
说简单一点?怎么不叫博士讲简单一点给小孩也能上课?无理取闹。
说玄妙就是害人?你听不懂博士的课,那他也在害人了?无理取闹。
害和救,确实是二元对立,但不在佛的心中,佛无罪过,亦无分别。
是众生自己的二元对立分别,在害自己,若能离分别,就是救自己。
故金刚经言,实无众生如来度,救与害,都在于众生自心来决定。
佛只是导师,只是讲课,有利无害,听与不听,权利在你。
第2个回答  2011-05-17
别说你有异议,就是佛教内部信徒也存在很大的分歧。
释迦牟尼涅磐100年以后,佛教就已分裂成20多个部派,主要流派是一切有部的思想,即法有我无(意思是:世界是实有的,我是不实的)。佛教发展到大乘时期,先是中观学派的思想(空宗,认为一切皆空),后是发展为瑜伽学派(有宗,认为并非全空,一切唯识所有),还有中观瑜伽学派(较偏向于空宗的思想),密宗学派.............
佛教传入到中国后,仅汉传佛教一支,发展到今天就有净土、三论、律宗、华严等八个大的宗派,这还不包括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分支的派系和一些小派系。

这种和空性有关的诸多命题的逻辑辩论至今也不好说出谁对谁错,原因在哪里呢?
就在于忽略了佛法是实践的科学,而非学院的科学。释迦牟尼本人的成佛之路,从感悟人生、断发出家,六年苦修,走的是一条持戒、禅定、智慧(验证到空性)的实修之路,并非理论研究之路。连持戒、禅定的修持基础都没有,谈论的空性也只是名词而已,就算知道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事实是,知道的越多,思想上的障碍疑惑越多。

周利盘特是佛陀的一个很笨的弟子,往往记住上句,忘了下句,佛陀教他扫地的时候就念“扫垢除尘”四字,天长日久,渐入不放逸境界,最后证的阿罗汉,走的就是实修的道路。他所体悟的空,我们是不知的。我们坐下来,静下心来,妄想杂念、到处纷飞,哪里还能找到空呢!

玄奘有句话,圣人做论,终不相违,而学者有向背尔。追问

不同意,如此说来只求定不求慧。如果没有理论研究推证,何来如《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等如此精辟之解?!又是一个死板硬套之人

追答

没有谦卑之心,心态不和,何来清醒。

追问

何来绝对之“谦卑”?我不觉得故作谦虚之态有何好,我只是有啥说啥尤其是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不经历一番大生大死,我估计也难得觉悟。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有种你就跟我贫,随便你说什么,只要能让我服;

第3个回答  2011-05-17
你是由于还不了解佛法产生的误会哦

本无法可说,佛祖为度众生勉强“说法”,所说法皆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随性流出,仅从字面看,用人的逻辑思维去分辨,只会离佛法越走越远,越来越糊涂。

敬请多研读佛经,理事双修,在生活中去修行,在观照中去提高,才可证悟出佛法之奥妙。

建议先搞清什么是佛,什么实相等基础知识,再静心看看《楞严经》,你会有新的认识的。

阿弥陀佛!追问

我如果知道什么是“佛”什么事“实相”,那怎么会跑来问这些。实相可说吗?可描绘吗?
整天读经念佛,都不明白推证,读个二三十万遍就算倒背如流又有何用?不逻辑思维,何来“证悟”? 不靠世俗,何解胜议??

追答

证悟实相我们目前还做不到,但从理上要先明白佛讲的实相等是什么意思。
推证本身就是和佛法相悖的,佛针对不同根基的人方便说法,你仅从字面上去推理怎么能不迷惑呢。
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弟子的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义不依语;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
对照第二和第四,你想想你这样的推证方法是对的吗?
先学基础知识吧

第4个回答  2011-05-17
确实没有恒常的佛,诸法皆空,佛与凡夫本质上无分别。你对佛法理解太浅,不要胡乱评论。确实没有恒常的佛,没有恒常的善,没有恒常的恶。
比如母亲之爱,现在是爱,但下辈子有可能化作仇人,那还恒常吗?
假如,秦桧的上辈子是关公,那他的忠他的奸是恒常的吗?
你听过那么几句佛偈就自以为是,你看过金刚经吗?理解多少?佛说不能“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说明真正的佛不是你想象中的有形有像的佛,有形象,必然无常,佛有形象,只是方便传法。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暂且叫空。空能生万物,万物皆有空性。
你怀着排斥的态度,又没有多少佛法知识,无法了解。追问

我的意思是 就算“觉悟”也未必恒常吧 别再说什么金子矿石了。就算水提炼成纯净的,那么其就再也没有被污染的可能了???

追答

我所理解,觉悟就是恒常了,但这种状态我体会不了,因为我还没觉悟,而且没有准确的语言能描述,因为每个词都会有反义词,有反义词,就不是恒常。所说的空,其实就是恒常,不是说“空”的反义词是“有”,佛陀所说的空,不是没有的意思,空包含有,有又包含空。这种状态不真正证悟是无法真正体会的。但,按照佛陀所说去做,肯定会有证悟的一天。
并且,佛法不害怕质疑,而且鼓励你质疑,佛法有最完善的辨证逻辑,其他宗教包括现代科学无法比拟,只是我还没有那么高的水平进行辩论。

追问

非空非有能理解,但非常非无常 实在不能理解

追答

空的本质不变,万物皆无自性,但又时刻随因缘而变化,所以又恒常又无常。我是这样理解

追问

你看 你也落到“四句”中了吧。 而且什么上辈子这辈子的,佛又不能给出实际的证明,就算真的存在,也不能说上辈子母子,这辈子仇人,这也太荒唐可悲了,那这个世界的情义还有何意义?!
连他们自己不也说 未来过去现在心不可得吗? 何来的中上下辈子!。。

追答

那你能证明没有嘛?
你所有的辩论都是首先立足于否定的结论,那就不可能辩。你先定义一朵花是红色的,别人说是黑色的你就说错,你的理由就是:因为这朵花是红色的。
用现代的科技,谁也无法证明有没有下辈子,我向你证明不了有,你同样也证明不了没有。但佛告诉我们缘起性空,这个道理你永远都驳不倒的,万物无自性,比如一朵花,之所以是一朵花,他需要种子、阳光、水分、土壤等等,少一样都不能成为花,它是很多条件成熟后才能形成的,它依附于这么多条件,所以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旦条件消失,花就消失,所以花本身没有一个能恒常独立存在的性质。所有东西都是这样的,条件成熟而生,条件失去而灭,这就是缘起性空。亲情也是这样,转瞬即逝。

追问

恩,这个说法和观点我倒是同意...但是我现在就有一事想求教明白,如果所有的“情义”都是无常的,缘起的,那么我们是否不应该说:关公是忠义的,因为他只是相对条件下的忠义,没有人可以说他是绝对永远不变的忠。也没有人可以说母亲是绝对爱或绝对不爱自己的,因为忠奸善恶只是事相,而非本性。...是这样吗,可以这么理解吗?我的意思是,我们心中是否不应该有诸如“圣凡,善恶,忠奸,高低”的分别,因为这些都不是绝对的?

追答

每个层次都有每个层次应该受到制约。胜义谛无分别,世俗谛有分别。我们生活在世俗,不能说我知道诸法皆空,我就不活了。在证悟之前,我们都要受因果的制约,造出什么因,就能得到什么果,这是必然的,没有无端端的事情,都有因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与善恶在胜义谛上无区别并不矛盾。比如多行布施能获得财富满足的果报,行布施不管你定义他为善还是恶,它的果报就是获得财富。我们希望得到快乐幸福,就应该种得到快乐幸福的因,你不可能因为杀一个人,得到的果报是万寿无疆。这是佛教教导我们的,止恶扬善。因为你做每一件事都有果报,不断作恶,是不可能有证悟的果报的。

追问

我想您没能太清楚我的意思,我是说 不是不分善恶,而是不执著于善恶的分别;心中清楚何为善何为恶,但不抓着不放,因为这些都是不绝对的..

追答

何谓抓着不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