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进入信息时代后,在网络的加持下。生活中无处不充斥着信息、知识、技能以及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倾向或情绪;无论是你需要的还是不需要的大量的信息也在不知不觉的影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选择取向。成功的人士会利于这个时代的优势,将信息为己所用,并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大多数人则被舆论的、倾向性的信息等所引导,被少数人所操控;也有人些进入信息时代,反而产生信息焦虑,羡慕那些厉害的人能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解决各种问题,像那些知名高管、政界翘楚、图书作者、超级学霸等等。那些知识体系正式他们的制胜法宝……

近几年很多人想摆脱这种信息焦虑成为更厉害的人,通过学习那些高手们的知识体系成了当下的流行的学习方式,如热衷学习谈概念、模型、构建完美知识体系;看各种书、画思维导图为了整理出个“完美”的框架而感觉学习能力提高而获得的成果而欣慰;还有一些人对别人的知识体系如数家珍,能够加以互相整合,感觉自己能看穿一切的样子。。。折腾了一番后,发现自己还是问题重重、少有长进,除了知道这些所谓的知识,一切照旧,最后只得把原因归结于建立知识体系是是件很难的事情,目前的自己积累还不够、不懂学以致用等等。

《认知觉醒》帮我解答了上述疑惑,其实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很简单。

书中先澄清了“知识”与“认知”的区别,再介绍一个简单的出乎意料的方法来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书中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的高谈阔论也不叫有知识。因为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却没有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个智力游戏而已。只有你用那些知识而敢于拿个主意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才是算真正的知识。特别说明不是说实用的知识才算知识而是说当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作出有用的决策的时候,那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

这个解释帮我解开了之前固有的观念。在学生时代就常常觉得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定理还有案例、道理等等这些都是知识,觉得各领域学术上的知识体系是确定的、通用的可供所有人学习参考的,那些学霸或者老师必然掌握了那些知识框架看到了那些知识全貌,所有才能游刃有余,因此去参照老师给我们总结的知识体系、或者学习学霸们的解题方法后自然这种参照也成了我们学生时代学习时的有效捷径,致使也让我们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式。

书中就此说明了:在探究个人知识体系时也不假思索的延续这个观念,觉得找个最权威的、最确定的的认知体系去学习和照搬就好了。这种想法完全混淆了“知识”和“认知”,主要是忽略掉了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认知差异,他人的知识是建立在其个人的认知需求上建立的知识体系,而我们直接照搬的去寻找最优认知体系并全盘学习为标准,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像“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它,而是运用它去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而是去“选择和判断”。 就如书中列举的当代最伟大的投资思想家查理.芒格,利用数百个思维模型可以应对投资判断中的各种问题、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依据他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包含500多条生活和工作的原则,最终写出《原则》这本书。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或者我曾经认为的要寻找通用性方式去解决问题,只有最适合我们自己当前的状态的认知体系。 书中强调 知识不一定能给我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知识,这部分有效的知识可以帮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则介绍 建立个人的认知体系来指代知识体系的建立方法:

1、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比如在阅读时,唯一要做的是: 寻找触点,在让自己触动的地方做上标记,在空白的地方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 去思考这个知识点或者触点可以应用在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问题时来加以应用。读完后过几天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点在哪里?这一点可以是个理论、案例、甚至一句话,只要真正触动我并让自己真实的改变,这本书就值了。 这是依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的发展,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一点一点的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就是舒适区边缘。

自己之前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也做了笔记、也尝试学着使用思维导图,但往往都忘在脑后了,部分都记忆模糊了,真正的模糊的根源也就是缺少与自己现有的知识相关联的这一过程。书中强调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要能掌握那些最让自己触动的,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或者最能解决我们工作生活中问题的知识、方法和底层思维模型等等。

“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认知网络。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者观点整合为应对的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只要走进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是不同的,高手们也根据自己的观点,不断的收集各领域内自己触动或者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建立专属自己的认知体系。

2、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触动学习法

我们的潜意识的感性能力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的筛选器。—— 通过情绪触动,识别与自身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紧紧抓住这些内容就可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高效学习、快速提升。作者称之为“触动学习法”。 通过这种方法我可以用来读书、反思、建立个人的认知体系,效果显著。

最近一个月的每日反思让我对身边的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每天留意最触动的自己的那些事,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可以记下用来复盘,记得越详细越好,这可以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

3、有了触动还要内化成为自己的体系

生活中好多人有产生“伪触动”如看到有用的知识、或者感动的文章,当时的触动就把它们加收藏或者转发,一段时间后就再也记不起来了。还有在读书时觉得是重点的内容就用笔画下来,但这些知识不能全部为自己所用,这些触动却用不了的称之为“伪触动”。

1)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作出反应。

2)在需要的时候顺利的提取知识,提取出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3)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者使用这些知识,实践是产生关联内化的最终方法。

最近一直应用这种方法阅读、写作 、反思来培养习惯、练习关联思考和练习技能,自己的认知也会慢慢扩展,最终熟练到随时可以将看到的学以致用。专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也会建造起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