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以什么形式参与到艺术发展中

如题所述

 女性艺术家谈“女性艺术”

  市场追捧热 VS 艺术边缘化

  ——“女性艺术”或成当代艺术投资洼地

  编者按:在一切以市场成功为衡量标尺的今天,尚未变得足够强大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却因艺术注意力的市场化转移呈现出或被市场追捧或被主流艺术边缘化的两极分化趋向。回顾过去,“女性艺术”曾一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不可忽视的“在场者”。如今,女性艺术家群体的分化,再次为我们提出了女性谋求“自我突破”的时代新命题。值此“3·8”妇女节到来之际,本报以此为契机,特别邀请多位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与策展人,共同探讨谋求未来“女性艺术”发展的新出路。

  ⊙本报记者 杨琳 邱家和

  “女性艺术家”与“女性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虽然20世纪急风骤雨式的社会革命实现了妇女的解放,女性走出家庭,改变了过去的依附地位,走向了各个社会领域,但能够成为艺术家而占据这个意识形态生产者角色的,相比男性艺术家却少之又少。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反映在艺术市场上,传统的、经过现代“写实主义”包装的仕女画仍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女性艺术家有的成为此类商品画的生产者,有的女性艺术家则满足于女性生活、女性感受的表达者。真正以女性主义为诉求的“女性艺术”却显得凤毛麟角。

  有趣的是,艺术市场近两年快速崛起,女性艺术家中不管是从事商业艺术、学院艺术还是当代艺术,都在迅速地被市场两极化——或者被市场边缘化,或者受到市场的追捧。市场的信号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市场的盲目性也因此暴露无遗。这些转变,一方面反映出处在文化转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学术梳理与艺术批评的缺席;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市场隐含着许多陷阱,同时潜伏着诸多良机。对于有眼光的参与者而言,真正兼备艺术与社会历史价值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仍尚待市场发掘。本报希望借助多位女性艺术家的访谈体验,给有心的读者留下一些思考的线索。

  ■女性艺术家访谈

  崔岫闻:能代表女性艺术家存在方式的只有作品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不可能是单一角度,性别视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觉得能代表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存在的方式只有作品,其他的都不重要。这么多年的艺术经历走过来,有在国内的展览也有在国外的展览,策划人或展出机构常常是先知道我的作品再通过各种渠道及方式联系到我,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我的性别。这个世界只接受和认同好的艺术能力,跟性别没什么关系。

  市场应该跟着作品的思想深度、观念力度及人们思维空间的扩展而调整、改变甚至变革,而不应该是艺术家随着市场的需要而变化。艺术作品首先传达给人们的是很抽象的思想,以及精神上的感受,而市场需要的是附着在这上面的商业价值。同样一件作品,有的人买它买的是艺术价值,有的人则是买的则是商业价值,很多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向京:不再做女性艺术,但坚持女性的视角

  “随着思想的成熟、社会的发展,我逐渐发现女性世界是根据个人内在经验去看待问题,比如对政治、权力问题的关注,绝对是男性思维,社会也是以男性价值观为主。因此,我认为艺术语言不是简单的阶段性问题。作为艺术家,应该不停地超越自己,不再做女性艺术——这是曾经的孽障。2008年要不断突破,从‘小我’的状态走出去,但还是会坚持女性的视角。

  传统的女性教育就是指出女性是附属的,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女性艺术家自生自灭的情况太多,生育孩子,只要过不了这个关口就废掉了。现在想来,其实现在能够成功的女性艺术家大部分是夫妻档,是双双齐飞的。个人成功的背后需要一个非常棒的伴侣。

  我认为艺术不应该分主义、分流派,而是要看个案。现在新生代的艺术家也已出现,我们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新生力量,我期待更年轻的艺术家出现,对自己也是一种推动和动力。”

  孙国娟:女性越是独立自主,越是被边缘化

  “我喜欢我在艺术上的每一个时期,我也希望自己一直都在进步,并且永远都充满着表达的欲望。我的表达和感受毋庸质疑是女性的,但女性毕竟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力量,她们的作品所表达的往往非常的内心,所以作品在传播上会有障碍,或者被忽略。而男性的本身更关心政治也更社会化,所以男性的作品也因此更能得到这个社会主流的共鸣与认同。身为一个女人,我会常常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社会想要忽略的一分子。一个女性越是独立,就越得不到助力,即女性越是自主与独立,往往也就越导致她在这个社会群体中越处于边缘的状态。”

  蔡锦:女性艺术家事业必然受到家庭责任的影响

  “我对市场没有了解,但我可以说的是,一直以来我都没有靠市场而生存,而且我的创作也没有资金支持。有很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在市场上都表现得非常好,而我的作品市场成绩很一般。因为十几年来一直都在国外生活,而且是以家庭为主,与社会没有太多大接触。

  自从有了家庭和孩子,创作的时间就只有五分之一,而以前是90%的时间都在艺术创作上。因为琐碎的事情太多,而且很多心思都在孩子身上。作为女性,事业必然会受到家庭和其他责任的影响,但这也是不可回避的。”

  呼鸣:单独提出女性艺术本身就有歧视性

  “单独提出女性艺术本身就带有一种歧视性。男性与女性在创作性思维上都是一样的。对于女性艺术的特别关注给人以施舍的感觉。我创作更多出于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很懂市场,但是我认为艺术是最不能炒作的商品,需要的是真材实料,市场是否好关键还是要看作品的好坏。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哪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超过F4,那是因为的确还没有哪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具备那种气势。”

  梁钥:女性艺术家不应该打性别牌

  “我的艺术路程还处于不断变化和不断实验中,尚不足以去谈分期。无论我是否是艺术家,我都是一位女性,从吃饭、睡觉、走路、穿衣到说话我都是女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一个女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被认为和她的性别有关,我想这也包括女性艺术家。不过,我认为,创作与性别是没有关系的,艺术也没有办法去分别男性的主题和女性的主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在表达方式上肯定会有不同。艺术市场不属于我考虑和赖以生存的主要途径,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因为是女性而被特别优待或有所忽略。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划分女性艺术和男性艺术,艺术家也不应该打性别牌。市场对于艺术家的判断应该是从作品本身的好坏去判断而不是性别。”

  廖海瑛:女性艺术尚处中间态

  “如果从中国的女性文化历史来看,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地位已经很中间了。艺术市场环境由经济规律在控制,这不是女艺术家能把控的,我觉得作为艺术家只需要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女性艺术家市场行情链接

  盘点中国当代的女性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在当代艺术上坚持探索的艺术家的作品,目前在拍卖场上也时有所见,但不难看到,女性艺术家在拍卖场上并未形成有独立价格支撑的板块,只是作为个案,其中一些人被市场追捧。在此,本报选择了四位在架上绘画、摄影、雕塑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分析她们的拍卖纪录,也希望能给读者了解女性艺术家提供参考。

  林天苗:纽约苏富比主推

  虽然林天苗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老将,但由于其主要从事装置艺术,因此作品很少在拍卖场上露面,其作品最早上拍是在2006年9月,目前还仅限于照片。她的作品的成交纪录显示:目前成交额正节节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拍的照片有复数性,真正流传的品种更少。同时,纽约苏富比可谓其主推手,先后上拍的作品在其所有已上拍的11件作品中占了6件;今年3月的春拍中又有4件作品将上拍。而在内地拍卖公司不多的拍卖纪录中可以看出,在内地的成交价格有落差。

  蔡锦:以内地买家为主

  蔡锦的作品是架上绘画。架上绘画是女性艺术家在拍卖场上最多见的品种,但是这一领域商业绘画与前卫的实验绘画鱼龙混杂。蔡锦是其中坚持前卫艺术实践的少数艺术家之一。其作品的拍卖纪录可以追溯到1994、1995年,曾先后有作品在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但她的作品大量上拍是在2005年以后。从成交排行榜看,高价的成交纪录大多由国内的拍卖行创造,可见其作品以内地的买家为主。

  拍卖数据:总拍品82件,已成交拍品66件,成交率80%,总成交金额13,214,210元,其中成交额逾50万元的拍品共5件。

  向京:2006年秋拍开始启动

  向京的雕塑作品可谓名闻遐迩,上拍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在中国的男性雕塑艺术家中也十分罕见。她的拍卖纪录可以追溯到1997年,但大多在4万元以下徘徊,直到2005年后才突破10万元,到2006年秋拍开始节节攀升,先后突破50万元、100万元与200万元的整数大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重要的拍卖纪录大多是在匡时拍卖公司创造的。

  拍卖数据:总拍品112件,已成交拍品105件,成交率94%,总成交金额24,182,274元,其中成交额逾50万元的共8件。

  崔岫闻:成交纪录2007年占大半

  崔岫闻的作品是摄影,由于摄影作品上拍的历史很短,她可谓拍卖场上的新秀,直到2005年秋拍才露面。从已有的拍卖纪录看,2007年拍卖的占了大半。与林天苗一样,她的作品也是以纽约苏富比为重头,此次3月17日春拍就有3张作品上拍。香港苏富比也有不少作品上拍,同时,内地拍卖行也多有作品上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