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如题所述

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
《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陕西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许家台古墓,在地处陕南的安康市建民镇佘家窑村被初步发掘整理。该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6
1934年底,红二十五军,在包括安康汉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第2个回答  2013-12-07
乾隆四至十三年(1739~1748)
乾隆四年(1739)兴修万工堰,分衡河水西流入渠,每岁派款雇修,历九年未成。乾隆十三年(1748),知州刘士夫到任勘察,捐养廉金三百,筹集资金,另派督工,授以规划,渐引渐垦,经三年成渠1260丈,灌田2000余亩。
乾隆二十年(1755)
重修万春堤(古石堤),长210丈。15年后又增高5尺。
乾隆三十五年(1770)
五、六月洪水入城,汇积东关,不能泄。次日巳刻(9~11时)决惠壑堤。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兴安州升为兴安府,领六县二厅,以本州地并汉阴地,在府城设安康县。
乾隆五十二年(1787)
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四川、湖北流民络绎徙流安康,栖谷依岩,开垦度日。湖南、河南、江西、甘肃等地贫民,携家室来川道两山垦荒。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兴安府各县查报户口共380125人,安康县129575人。
嘉庆元年(1796)
三月十日,襄阳白莲教王聪儿起义。十月,达州白莲教入安康境内。冯得仕、林开泰聚众响应,从者3000余人,驻扎安岭、将军山。清军合兵围剿,激战数日,起义军失败。
嘉庆二年(1797)
三月,王聪儿、姚之富率白莲教起义军,突破清军封锁,进入白河、旬阳,转至安康。九月,与川北入陕李全起义军在兴安府汉江南会合,活动于安康、平利、紫阳、岚皋一带。十二月,起义军一部攻兴安,渡汉江北上。
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1808~1811)
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老城,经四年竣工。
此年,知府叶世倬为《蚕桑须知》作序,推行植桑、饲蚕、烘茧、缫丝之法,劝谕绅民兴桑养蚕,优奖广植桑树,勤于饲养者。
此年,全县人口203579人,其中客籍49243人,僧道452人。
嘉庆二十年(1815)
郑谦、王森文纂修《安康县志》20卷。
道光二年(1822)
划县境南区设砖坪厅(今岚皋县)。
道光十二年(1832年)
八月八日至十二日,大雨如注,汉水上涨,加上南山洪水暴发,十四日水高数丈,淹城塌房,溺死多人。
道光十三年(1833)
徐登元等劝捐建成衡口岭南书院。
道光十七年(1837)
新城举人张鹏飞主关南书院讲席,开办“来鹿堂”,刊刻经史子集200余种。同年秋,运书数车赴京,以自用书拒交厘金,被缉拿。张鹏飞秘折《治平二十四策》上奏,道光皇帝赦“越职言事罪”,放还乡里。十九年(1839)诏免书籍笔墨厘税。
道光十九年(1839)
陈仅调任安康知县,从紫阳引进红薯新品种。
道光二十年(1840)
恢复已失学田,兴建学舍。
咸丰二年(1852)
八月三十一日,汉水溢,决小南门入城,庐舍坍塌无算,兵民溺死3000多人。十月,赈济兴安灾民口粮一月。
咸丰六年(1856)
大旱,大饥。
太平军遣人自湖北入境,侦察军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