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

如题所述

这句话在《论语》里出现过三次。
《公冶长第五》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关键在‘恕’字上,如心,我之心如你之心,心里有自己有别人。
在这件事情上,让人不得不谈到一个问题,有一个朋友非常有智慧,他说,从小到大,父母说要用心,老师说要用心,老板说要用心,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对自己都没有那么用心,更何况对他人他物呢?
这或许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想要说的另外一面——我们心里要有自己,没有自己想要有别人其实也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这里的有自己是要回到‘恕’上的,如果去不到,那只是自私,最后还是会偏移的。
到了这里,可以再深入讨论什么叫有自己。我们大部分时间里所感受到的自我是由我们的躯体与意识堆叠出来的,他不假但也尽真实。有人说: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可以了。等他要回来,疼苦的不得了,又丢不掉时不知道还会不会这么说。这就是对自己不用心,有些人真心不是自私,而是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或许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吧)。
有些时候会觉得子贡在说这句话时是有些犯牛脾气了,所以孔子才会跟他说,说的好,可你还没做到。有些时候对方是站在我们的立场说一些话的,可我们并不能体会对方的良苦用心,反而辜负,或许这也是 因为我们忘记了那个‘恕’字吧。
而第二句,这里多少有自重的味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往前推一点,就是不求诸人,反求诸己。
————————————————————————————
当然,这句话用运用时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最难的问题是生活提出的,总结下来这或许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要多多关注自身,从而推己及人,多宽恕他人,严于管理自己,才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自己才能耳根清净,因为无愧于心,这颗心不是肉体之顽心,是那颗真心、妙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