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肾病的病理特性有哪几点?

如题所述

西医所说的肾炎、肾结石,中医所说的肾虚、肾囊风,都可称之为肾病。肾患病之后,它在病理上有一些特性,从中医角度来看,肾的病理特性有以下几点:

肾恶燥

肾是主水之脏,肾水欲其充沛而不匮乏,宜润而恶燥。肾恶燥是历代医家治肾病时一直恪守的一条准则。辛润肾燥之药,是指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这一类润药,不是指肉桂、乌头、附子一类的燥药。在饮食宜忌方面,一定要注意,如食品中的辣椒、生姜之类,其味虽辛,肾水枯燥者食之实属不宜,因为这些食品之性不润,自然起不到润燥的效果。

阴常虚

《难经》将肾一分为二,于是便有了左肾主水,命门(右肾)主火之说。在生理情况下,这种水火都是无形的,无形之水火,被人称为元阴元阳。元阳中医称少火,有温熙作用,是生命的一种动力。这种火不能妄动,妄动就成为一种能劫伤肾水的贼邪了。这种“贼邪”因为是生自肾中,是有形之火,中医称之为“相火”。之所以称肾火为“相火”,是因为心在五脏中属火,肾在五脏中属水,在五脏中,水只有一,而火却有了“君火”(心火)和“相火”(肾火)。古人认为一水二火,不易取得水火均衡,所以就把这看作了肾阴常虚的原因。因为肾属水,心属火,火属阳,水属阴,所以有些医家有时直接称肾虚为阴虚。基于“一水不能胜二火”的论点,中医认为“火易亢,水易虚”,根据肾的这种病理特性,用苦寒咸寒之药来泻火,通过泻火来补肾,可以使肾阴得以坚固,即以泻药之体作补药之用。

精易耗

中医的肾并不单指解剖学上的肾,而是一个藏精之脏。五脏的伤损,时间久了,都会影响到肾所藏精气的充盈。精之为物,“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但房事太过,泄精一频,也会影响肾精的充盈,所以古人认为,精为人身之大宝,成之难,亏之易。若精气充盈,就不会有肾虚之症。所以《难经》论五损治法时指出:“损其肾者,益其精。”至于补精之法,《阴阳应象大论》原则性地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注:指出了无论形或精,凡不足者皆当以补法施治。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指由于中气虚而产生的形体虚弱,须用温气药补养中气,则脾能健运,营养增加,使肌肤形体逐渐丰满;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精不足,指人体的精髓亏虚,应补之以厚味,使精髓逐渐充实。厚味,指富于营养的动植物食品,也指厚味的药物。)”《内经》则扼要指出,女子月经不调这一类病,是血脉不调;男子肾气虚亏这一类病,是阴精不足。治疗后种疾病,一般要降心火益肾水。益肾水一般习惯用柔润滋补之药。降心火就是通常所说的“泻南补北”法。

火宜藏

肾为水火之脏,藏于水内的火是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少火,火藏水内。肾水不寒,才能蒸精化气。但如果下焦阴寒之邪太盛,寒水之气使少火不安其位,迫阳上越;或肾水虚亏,阴不涵阳(注:阴液不足不能滋养阳气。),阳不恋阴,导致虚阳浮越。这两种虚火前人都称之为“龙雷之火”,龙雷之火上游是肾火不藏,是一种病态,因为肾火只宜敛藏而不宜上越。

久病之伤,穷必及肾

疾病拖延治疗的时间长了,机体上的伤害到最后一定会牵涉到肾,引起肾的阴、阳、气、精的虚亏。这是中医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久病之伤、穷必及肾”就是这一经验的总结,对以后的临床实践,一直起着指导作用。

“及肾”是指伤及到肾,即肾虚。近代中医,在治疗一些慢性病,特别是在已经有腰膝酸软、耳鸣眼花、小便清长等一些肾虚体征时,常常加用一些补肾药或以补肾为主,用补肾的办法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段,这既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也体现出中医治疗学特别注重增强自调自控能力的特色。实践证明,这一特色也正是中医治疗学之所长,它对某些缺乏特效药的疑难杂症和某些不易治愈的慢性疾病,确实具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