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点的起源

知识面广的朋友帮帮我啊!!

我国的面食很早就已经出来了 大概在远古时代“古人”或“新人”学会用火,在薄石板上烤食野生植物籽实的时候,就可视作主食的开端。虽然这种食品十分简陋,但它已具有面食的某些属性。经过几十万年摸索,到了新石器时期,先民能够将舂去麸皮的整粒谷物烤、爆、煮、蒸,制成比较香美的饭、粥、羹、糗(谷物熬熟后晾干捣粉),这又是主食的完善和发展了。屈家岭文化遗址,发现一口口径87.6厘米、高34.3厘米、容量6250立方厘米的陶锅,经考证,这是5000-4600年前煮米饭的器具,一锅可供50人吃。由此可见,那时的主食制作已是有相当技术的。不过,在商代和商代以前,主食品种仍较单调,在

公元前21世纪问世的甲骨文中,目前尚未发现有关精细面食--面点的单字。所以如此,是当时物质技术条件还不能满足面点生产的基本要求。

进入西周,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则提供了较前充裕的原料(如五谷、五畜、五菜、五果、五味之类);由于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则提供了制作工具(如杵臼、石磨、石碓、蒸锅、陶饼铛、青铜刀具等);再加上早期祭祀和筵宴的需要,有了一批专门从事厨务劳动的奴隶,早期面点始在宫廷中诞生。

根据目前的史料,西周到战国早期的面点约近20种。它们的用料主要是用稻米和黍米,可整粒煮,可破碎蒸,还可制成糊状烙;馅料有肉、蜜、酒和花卉,造型多系圆型,其属性介于糕与饼之间;还有的则是将饭、粥、羹、糗等主食加以精制。它的品种有“面(爆熟磨碎的大麦)”,“糜(米粉与肉酱煮糊)”、“糍(象糕的饼)”、“饵(蒸糕或蒸饼)”、“糇粮(行军的干粮)”、“蜜饵(加蜜的粉饼)”、“酏食(酒发酵饼)”、“糁食(米粉加肉丁制饼油煎)”、“粔籹(蜜与米粉和成环状煎熟)”“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以及“芳糗”、“糗饵”、“粉糍”、“粉粥”、“粉酏”、“糕糜”等。

一、烧饼面枣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一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用小鹅卵石炕熟“石子馍”的制法及“石子馍”产生、发展的过程,读起来很有意思。
然而,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也有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叫做“烧饼面枣”。韩奕
在《易牙遗意》中对其制法有着详细的介绍:“取头白细面,不拘多少,用稍温水和面极
硬剂,再用擀面杖押倒,用手逐个做成鸡子样饼,令极光滑,以快刀中腰周回压一豆深。
锅内熬白沙坑熟,若面枣。以白土坑之,尤胜白沙。又擀饼着少蜜,可更日不干。” 看来
,这种“烧饼面枣”的制法要比“石子馍”更复杂一些。主要就在于这种“饼”的形状不
是通常的扁圆形或长方形,而是要做成如“鸡蛋”一般的椭圆形,然后还要在外表刻上一
道道细纹,犹如蜜枣上的纹路一样。 这里还应当指出,古代“饼”的概念和今天已经不
尽相同。在古代,面条可以叫做“汤饼”,馒头可以称为“蒸饼”。所以,这“枣”形的
面制品被称为“烧饼面枣”也就不奇怪了。 令人遗憾的是,“石子馍”至今仍在生产,而
“烧饼面枣”却早已不见制作。笔者以为,倘若条件许可,有关单位若能将其挖掘生产出
来,想必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二、卷煎饼
春卷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油炸食品。初春时节,江浙一带的城镇均有出售。它那焦黄的
外皮,鲜嫩的馅心,诱人的香味,对食客颇具吸引力。 可是,关于春卷形成的时间,笔
者却一直未能找到答案。最近,笔者在翻阅《易牙遗意》的时候,忽然发现其中的“卷煎
饼”就是不折不扣的“春卷”。卷煎饼的制法如下:“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
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用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 五腊醋供……”
接着,笔者又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看到一例“卷煎饼”,除馅心外,其制法和《易
牙遗意》中描述的基本相同。可见,至迟在元代,我国便已有多种馅心的“春卷”出现,
只不过其名称叫“卷煎饼”罢了。 当然,用薄饼裹菜肴食用是更早的事,早在晋代就
有了,它的名字叫“春盘”。到了宋代,除“春饼”(薄饼)外,还有“翠缕红丝,金鸡玉
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武林旧事》)。 虽然晋代就有春日食春饼的习俗,市上也
有“春饼”出售,但未见有关“春卷”的记载,估计是人们嫌用春饼夹菜肴食用比较麻烦
,于是就发明了“卷煎饼”。所以在古时“春饼”的名气大,而“春卷”却并不太出名。

如今,吃春饼的习俗已经式微,而春卷却俨然取而代之了。

三、丹桂花糕
人们常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来描绘秋天。红艳欲滴的丹桂花,流光溢彩,芳香
馥郁,的确是观赏花卉中的珍品。然而,古人也有以丹桂花入馔的。《海槎余录》中记有
一名点,就叫“丹桂花糕”:“丹桂花采花,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满颊。
” 我国人民食糕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便有类似的食品了。后来,糕的品种越
来越多,如“食禄糕”、“枣糕”、“蓬燕糕”、“大耐糕”、“糖糕”、“粟糕”、“
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干糕”、“乳糕”、“五香糕”
、“芡糕”、“山药糕”、“松黄糕”、“沙米糕”、“脂油糕”、“雪花糕”、“软香
糕”、“鸡蛋糕”、“茯苓糕”、“三层糕”等等,而以丹桂花作糕的却不多见。 可能是
丹桂花很少,一般的地方无法制作吧。由此可以看出“丹桂花糕”是古代面点中的佳品。
应当指出的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有一例“广寒糕”,也是用桂花和米粉制成
的,但估计是用“金桂”(黄桂花)制成的,似宜另当别论。

四、槐叶冷淘
杜甫在他的诗中,赞美了古代的一种冷面——槐叶冷淘。这是将槐叶汁和面做成的面
条,面条煮熟之后,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凉而成。所以说吃这种面的时候,有“经齿冷
于雪”之感。 如果说杜甫的这首诗写得比较含蓄,不容易看清“槐叶冷淘”制作过程的
话,我们还可以参阅宋代著名诗人王禹的《甘菊冷淘》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淮
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 俸面新且
细,溲牢如玉墩。随万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诗中,把“
甘菊冷淘”的制法和特点写得一清二楚。面条是“煮投寒泉盆”做成的。由于掺进了甘菊
汁,所以冷淘的颜色青青,“芳香敌兰荪”,可谓色香味俱佳了。 再往后,元代《云
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亦有“冷淘面法”,是用鳜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的冷面,风
味也佳美。总之,古代冷淘面的花色品种是很多的。 看看古代的冷淘,想想如今的凉面
,笔者认为后者的制作简单化了。其实,变换一些花样并不难。就算“槐叶冷淘”、“甘
菊冷淘”难以大量制作,我们搞个“菠菜冷淘”行不行呢?以鱼肉、虾内做浇头的冷淘也
总不是太难做的吧!

五、黄雀馒头法
元代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有一个“黄雀馒头法”:“用黄雀,以脑及翅、葱
、椒、盐同剁碎,酿腹中,以发酵面裹之,作小长卷,两头令平圆,上笼蒸之。或蒸后如
糟馒头法糟过,香法(油)炸之尤妙。” 黄雀又称“芦花黄雀”,体形小,鸣声清脆。人
们一般喜欢饲养它作观赏之用。但是,黄雀同时也是一种野味,肉质细嫩,鲜美异常,所
以它一直是古入席上的珍馐。浙江一带的农村,在“稻熟时”,人们往往“张罗(网)以捕
黄雀”。而南宋临安(杭州)的市场上,则有好多用黄雀制作的菜肴出售,如“蜜炙黄雀”
、“酿黄雀”、“煎黄雀”等等(《梦梁录》)。 尽管用黄雀制作的菜肴品种较多,但像
“黄雀馒头”这种做法还是罕见的。由于黄雀被面裹住,所以其原汁原味被保住了,而外
面的一层由于包裹黄雀,又带上了黄雀的野味。所以“黄雀馒头”一身二任,外面是面点
,里面是菜肴,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六、虾饼
《随园食单.点心单》中记有一“虾饼”:“生虾肉,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
加水和面,香油灼透。” 这种“虾饼”乍一见名字,以为是一道菜。其实,它是以虾肉
和面做成的一种“烂面烧饼”。如今江苏民间善做“烂面烧饼”的人家很多,且荤素均有
。初春时节,扬州一带的老百姓喜欢制作豌豆苗烂面烧饼,其色碧绿,其味清鲜,委实是
一种大众化的“高级”面点。 如果追本溯源,烂面烧饼的历史似乎可追溯到周代。《礼
记.内则》中记有一只叫“糁”的点心:“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
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看来,这“糁”正是用等量的牛、羊、猪肉丁和稻米粉拌
和后用油煎成的一种“烂面烧饼”。值得注意的是,这“糁”中的肉丁不是作馅心之用的
,而是直接和在米粉中,也就是与当今的烂面烧饼的制法相仿了。

七、灌汤肉包
如今,制作“汤包”的地方逐渐多起来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人对“汤包”的制作
过程不是十分了解,甚至流传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些顾客竟以为汤包中鲜美的卤汁是用注
射器打进去的。 其实,汤包的制作并不复杂。早在清嘉庆年间,甘泉(扬州)人林兰痴在
《邗上三百呤》“灌汤肉包”中就说得很清楚了:“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
磨细面之中,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接着,林兰痴还
赋诗一首: 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
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
诗虽一般,但倒也把汤包内藏热汤、“到口难吞”、容易烫手的特点写出来了。
汤包究竟是不是扬州厨师首创,笔者未能细考,不敢断定。记得曾在一本笔记上看到,
南宋临安市上有“灌浆馒头”出售。笔者怀疑这“灌浆馒头”即是一种类似汤包的东西。
如果是,则汤包至迟在南宋就有了。话又说回来,无论如何,林兰痴的关于“灌汤肉包”
的记载,仍是我们了解古代汤包极有价值的资料。 历史发展到今天,汤包的制作技术当
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品种也有增加。尤其当指出的是,由于有了电冰箱,汤包可以
一年四季制作,再也不必依靠“春秋冬日”的低气温来使“肉汤”凝固制成馅心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8
面点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类丰富、风味多样著称于世。春秋战国时,谷物品已有麦、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并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其中麦有大麦、小麦之分,黍、稷、稻也有许多品。谷物加工技术已从杵臼、石磨盆、棒、碓等发展到石磨。随着油料、调味的生产和青铜炊具的使用,当时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则可用以烤烙面点。
功能性面点的概念
人类对食品的要求,首先是吃饱,其次是吃好。当这两个要求都得以满足之后,就希望所摄入的食品对自身健康有促进作用,于是出现了功能性食品。
第2个回答  2009-05-26
  7种古代面点的由来
  一、烧饼面枣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一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用小鹅卵石炕熟“石子馍”的制法及“石子馍”产生、发展的过程,读起来很有意思。
  然而,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也有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叫做“烧饼面枣”。韩奕
  在《易牙遗意》中对其制法有着详细的介绍:“取头白细面,不拘多少,用稍温水和面极
  硬剂,再用擀面杖押倒,用手逐个做成鸡子样饼,令极光滑,以快刀中腰周回压一豆深。
  锅内熬白沙坑熟,若面枣。以白土坑之,尤胜白沙。又擀饼着少蜜,可更日不干。” 看来
  ,这种“烧饼面枣”的制法要比“石子馍”更复杂一些。主要就在于这种“饼”的形状不
  是通常的扁圆形或长方形,而是要做成如“鸡蛋”一般的椭圆形,然后还要在外表刻上一
  道道细纹,犹如蜜枣上的纹路一样。 这里还应当指出,古代“饼”的概念和今天已经不
  尽相同。在古代,面条可以叫做“汤饼”,馒头可以称为“蒸饼”。所以,这“枣”形的
  面制品被称为“烧饼面枣”也就不奇怪了。 令人遗憾的是,“石子馍”至今仍在生产,而
  “烧饼面枣”却早已不见制作。笔者以为,倘若条件许可,有关单位若能将其挖掘生产出
  来,想必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二、卷煎饼
  春卷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油炸食品。初春时节,江浙一带的城镇均有出售。它那焦黄的
  外皮,鲜嫩的馅心,诱人的香味,对食客颇具吸引力。 可是,关于春卷形成的时间,笔
  者却一直未能找到答案。最近,笔者在翻阅《易牙遗意》的时候,忽然发现其中的“卷煎
  饼”就是不折不扣的“春卷”。卷煎饼的制法如下:“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
  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用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 五腊醋供……”
  接着,笔者又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看到一例“卷煎饼”,除馅心外,其制法和《易
  牙遗意》中描述的基本相同。可见,至迟在元代,我国便已有多种馅心的“春卷”出现,
  只不过其名称叫“卷煎饼”罢了。 当然,用薄饼裹菜肴食用是更早的事,早在晋代就
  有了,它的名字叫“春盘”。到了宋代,除“春饼”(薄饼)外,还有“翠缕红丝,金鸡玉
  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武林旧事》)。 虽然晋代就有春日食春饼的习俗,市上也
  有“春饼”出售,但未见有关“春卷”的记载,估计是人们嫌用春饼夹菜肴食用比较麻烦
  ,于是就发明了“卷煎饼”。所以在古时“春饼”的名气大,而“春卷”却并不太出名。

  如今,吃春饼的习俗已经式微,而春卷却俨然取而代之了。

  三、丹桂花糕
  人们常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来描绘秋天。红艳欲滴的丹桂花,流光溢彩,芳香
  馥郁,的确是观赏花卉中的珍品。然而,古人也有以丹桂花入馔的。《海槎余录》中记有
  一名点,就叫“丹桂花糕”:“丹桂花采花,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满颊。
  ” 我国人民食糕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便有类似的食品了。后来,糕的品种越
  来越多,如“食禄糕”、“枣糕”、“蓬燕糕”、“大耐糕”、“糖糕”、“粟糕”、“
  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干糕”、“乳糕”、“五香糕”
  、“芡糕”、“山药糕”、“松黄糕”、“沙米糕”、“脂油糕”、“雪花糕”、“软香
  糕”、“鸡蛋糕”、“茯苓糕”、“三层糕”等等,而以丹桂花作糕的却不多见。 可能是
  丹桂花很少,一般的地方无法制作吧。由此可以看出“丹桂花糕”是古代面点中的佳品。
  应当指出的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有一例“广寒糕”,也是用桂花和米粉制成
  的,但估计是用“金桂”(黄桂花)制成的,似宜另当别论。

  四、槐叶冷淘
  杜甫在他的诗中,赞美了古代的一种冷面——槐叶冷淘。这是将槐叶汁和面做成的面
  条,面条煮熟之后,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凉而成。所以说吃这种面的时候,有“经齿冷
  于雪”之感。 如果说杜甫的这首诗写得比较含蓄,不容易看清“槐叶冷淘”制作过程的
  话,我们还可以参阅宋代著名诗人王禹的《甘菊冷淘》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淮
  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 俸面新且
  细,溲牢如玉墩。随万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诗中,把“
  甘菊冷淘”的制法和特点写得一清二楚。面条是“煮投寒泉盆”做成的。由于掺进了甘菊
  汁,所以冷淘的颜色青青,“芳香敌兰荪”,可谓色香味俱佳了。 再往后,元代《云
  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亦有“冷淘面法”,是用鳜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的冷面,风
  味也佳美。总之,古代冷淘面的花色品种是很多的。 看看古代的冷淘,想想如今的凉面
  ,笔者认为后者的制作简单化了。其实,变换一些花样并不难。就算“槐叶冷淘”、“甘
  菊冷淘”难以大量制作,我们搞个“菠菜冷淘”行不行呢?以鱼肉、虾内做浇头的冷淘也
  总不是太难做的吧!

  五、黄雀馒头法
  元代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有一个“黄雀馒头法”:“用黄雀,以脑及翅、葱
  、椒、盐同剁碎,酿腹中,以发酵面裹之,作小长卷,两头令平圆,上笼蒸之。或蒸后如
  糟馒头法糟过,香法(油)炸之尤妙。” 黄雀又称“芦花黄雀”,体形小,鸣声清脆。人
  们一般喜欢饲养它作观赏之用。但是,黄雀同时也是一种野味,肉质细嫩,鲜美异常,所
  以它一直是古入席上的珍馐。浙江一带的农村,在“稻熟时”,人们往往“张罗(网)以捕
  黄雀”。而南宋临安(杭州)的市场上,则有好多用黄雀制作的菜肴出售,如“蜜炙黄雀”
  、“酿黄雀”、“煎黄雀”等等(《梦梁录》)。 尽管用黄雀制作的菜肴品种较多,但像
  “黄雀馒头”这种做法还是罕见的。由于黄雀被面裹住,所以其原汁原味被保住了,而外
  面的一层由于包裹黄雀,又带上了黄雀的野味。所以“黄雀馒头”一身二任,外面是面点
  ,里面是菜肴,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六、虾饼
  《随园食单.点心单》中记有一“虾饼”:“生虾肉,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
  加水和面,香油灼透。” 这种“虾饼”乍一见名字,以为是一道菜。其实,它是以虾肉
  和面做成的一种“烂面烧饼”。如今江苏民间善做“烂面烧饼”的人家很多,且荤素均有
  。初春时节,扬州一带的老百姓喜欢制作豌豆苗烂面烧饼,其色碧绿,其味清鲜,委实是
  一种大众化的“高级”面点。 如果追本溯源,烂面烧饼的历史似乎可追溯到周代。《礼
  记.内则》中记有一只叫“糁”的点心:“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
  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看来,这“糁”正是用等量的牛、羊、猪肉丁和稻米粉拌
  和后用油煎成的一种“烂面烧饼”。值得注意的是,这“糁”中的肉丁不是作馅心之用的
  ,而是直接和在米粉中,也就是与当今的烂面烧饼的制法相仿了。

  七、灌汤肉包
  如今,制作“汤包”的地方逐渐多起来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人对“汤包”的制作
  过程不是十分了解,甚至流传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些顾客竟以为汤包中鲜美的卤汁是用注
  射器打进去的。 其实,汤包的制作并不复杂。早在清嘉庆年间,甘泉(扬州)人林兰痴在
  《邗上三百呤》“灌汤肉包”中就说得很清楚了:“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
  磨细面之中,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接着,林兰痴还
  赋诗一首: 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
  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汤。
  诗虽一般,但倒也把汤包内藏热汤、“到口难吞”、容易烫手的特点写出来了。
  汤包究竟是不是扬州厨师首创,笔者未能细考,不敢断定。记得曾在一本笔记上看到,
  南宋临安市上有“灌浆馒头”出售。笔者怀疑这“灌浆馒头”即是一种类似汤包的东西。
  如果是,则汤包至迟在南宋就有了。话又说回来,无论如何,林兰痴的关于“灌汤肉包”
  的记载,仍是我们了解古代汤包极有价值的资料。 历史发展到今天,汤包的制作技术当
  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品种也有增加。尤其当指出的是,由于有了电冰箱,汤包可以
  一年四季制作,再也不必依靠“春秋冬日”的低气温来使“肉汤”凝固制成馅心了

参考资料:http://www.xici.net/b803764/d65442804.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