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点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如题所述

关于面食:面点发展概况漫长的面点发展历史中,虽没留下面点的长篇专著,但确有它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的历史遗迹.但因发展的时期漫长,加上各个不同朝代,而呈现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与发展状况,因而形成了以下各阶段.1 面点形成期春秋战国前此段时期属于远古时期,是我国的古代,直至人们学会种植物,麦等庄稼之后,才逐步的开始发展了面食的制作技术.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已能制作一些简单的面食.到了西周,发展较快,有专业制作"糗饵粉食"的粉食和发酵的"酡食"的厨师,可见当时已有发酵制饼技术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小麦种植面积较大,人们要求也高,尤其贵族阶级更讲究.如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脸不厌细";也记载了饮食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使以食物类为主原料的面食之发展,有了很大的推动力.而秦汉统一政权的建立,使各地饮食相互融合,加上产制技术的提高,张鶱出使之交流,为面食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在西汉中所载的《饼,饵,麦,饭,甘,豆,羹》来看,可知当时食品种类的多样化,其中的"饼,饵",是指扁圆形的面点食品,包括蒸饼,胡饼;另汉的亦载有:"蒸饼,饼并也,馊面使合并也".馊面,就是发酵面,说明当时已有发酵面食的制作技术;中还记有"蒸饼,汤饼,馅饼,髓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其中蒸饼类似馒头,汤饼是水煮的面片,馅饼是牛羊脂制的油炸食品,索饼类似面条,而髓饼则是加入动物骨髓,油脂和面制作的炉饼.这个时期"平底釜(锅)"出现了,因而增加了煎, 炸,烙等新的面点种类.特别是出现了"蒸笼",2 面点发展期唐宋是我国面点的发展期,此时期,国富民安,又与外国经济交流,因此面食品种丰富而多彩,不仅有水调面,发酵面和其它面团的制品,面食的原料有油脂,糖,盐,乳和蛋;调制上则有蒸,煮,烤,炸,煎烙等的熟制方法;馅心方面,因动植物原料均可使用于调馅,其口味有甜,咸,酸.在记有,包子是根据馅心来命名的,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等等;记馅心有:打拌馅,猪肉馅,鱼肉馅,蟹黄馅,菜馅,澄沙糖馅,绿豆馅等等,有生馅有熟馅,其风味各具特色.这一时期面食成形富於变化;如面条可以切成条,也可拉拽成宽长条;拨鱼则用汤匙拨入沸水锅中以成"鱼"形;油酥面点则用模子压成形后油炸;馒头可以捏成形或用剪刀剪出花样,称为剪花馒头.3 面点兴盛期元代以后,回教清真面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收载了许多回教食品,如湿面,乾面等定面食.明清时期,我国的面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个时期,中式面食大都已定形,各面食的风味,流派也已形成,加上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西式面点开始传入中国,而中式面食也大量传至国外 .此时期,不仅有酒楼,茶肆点心,及有相当规模的作坊,生产精美面食,如北京的肉丁馒头,四川九圆包子,山西的刀削面,山东的抻面(拉面),两广的茶市点心及北京的宫廷点心等等,同时还出现面点为主的"喜庆筵席",可见当时面食产品之多,规模之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发酵等面点制作技艺的提高,面点品种迅速增加,并在民间普及。崔缇《四民月令》中记述的农家面食有燕饼、煮饼、水溲饼 、酒溲饼等。汉末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详 细记 述了"饼,并也。溲 面使合并也。胡饼 作之大漫汗也,亦以胡麻着上也。""蒸饼、汤饼、髓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其中胡饼为炉烤的芝麻烧饼,蒸饼类似馒头,汤饼为水煮的揪面片,髓饼为动物骨髓、油脂和面制作的炉饼 。在《西京杂记》中记述了民间节日吃时令面点的习俗,如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即蓬糕,从而开了重阳节食糕的先河。
  面点魏晋南北朝时,面粉、米粉的加工已用重箩筛出极细的面粉,发酵方法日益成形与普及,并出现了蒸笼等炊事用具和面点成形器具。《饼赋》中提到了许多面点品。如安乾、豚耳、狗舌、剑带、案成、髓烛、馒头、薄壮、起溲、汤饼、牢丸等等。
  隋唐五代,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少胡食、面食西来,部分中国面点东传,面点制作进入全盛时期。如馄饨,有了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气馄饨; 毕罗的馅料变化有蟹黄毕罗、天花毕罗等;形状有阔片、细长片、方叶形、厚片等。唐代长安出现了面点铺,专卖胡饼、蒸饼、毕罗等等。长安、金陵一些士大夫家中精于饮食,创制出不少面点名品,有加热成熟后颜色鲜艳不损的樱桃毕罗、汤清可注砚的馄饨、可映字的薄饼和能打结的柔韧面条等。
  宋元时期已出现酵子发面的技艺,油酥面团的制作也趋成熟,并创造了用绿豆粉皮、鸡蛋煎饼包馅制兜子、金银卷煎饼的特殊技艺。《梦梁录》记载的包子就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子、笋肉包子、虾鱼包子、江鱼包子、蟹肉包子、鹅鸭包子、七宝包子等等。此时面点制作技艺日趋完善,除包子外,面条的制作方法也有多 ,有先杆后切成条的,有拉拽成宽长条的,有用汤匙拨面人沸水锅中呈鱼形状的,还有用特制有漏孔的木床压成细条入锅的河漏;此外还有用模加压成形再经油炸的油酥面点,先捏成形再用剪刀在外层剪出花样的馒头;糕团已能制出寿桃、寿龟、骆驼蹄、梅花饼等多种象形成品。
  北宋汴京、南宋临安、元大都等地的面点业十分繁荣,都有专业面点铺,《东京梦华录》中载有专卖包子的、馒头的、肉饼的、胡饼的名铺大店不下十家。其中郑家油饼店有二十余炉,而武成王庙前梅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其市肆之繁荣、面点受民分之喜爱和营业之兴旺不难想象。
  明清时期,中国面点中的重要品种大体均已出 ,各风味流派基本形成。面点原料制作更超精细,山东在磨面过筛过程中,粘附在筛框上,基本属纯淀粉性质的飞面和江南将糯米水磨后入袋吊干晾晒而成的澄粉等,已经常使用。清代抻面已能分别拉出三 角形、中空和细如棉线的,品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北京的豌豆黄、驴打滚、萨其玛、芙蓉糕、龙须面、小窝头等,山西的刀削面、抻面,山东的煎饼、饺子、油饼等,苏州的糕团,扬州的包子、浇头面,广州的粉点等,都已名声远扬。
第2个回答  2013-06-11
古代的,主要指小麦,并非中国原产,而是由西部民族传入的。西部民族养牛羊、种*7麦,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农业文化。他们引入的小麦,经过长期的发展,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大居民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达四亿亩,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植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研究表明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黄河流域虽有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的分布,但迄今未发现野生的二粒小麦。中原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未发现麦作遗存。中国禾本科作物,唯“麦”字从“来”;禾麦并称,禾类不包括麦。这些都表明麦是引进的外来作物。   我国迄今最早的麦作遗存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中,距今约3800年。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头戴毡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脚穿羊皮靴,木质葬具上覆盖牛皮,并且牛羊角随葬。这表明当地居民是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已开始种植小麦。孔雀河谷发现了麦物遗址,并同时出土了大型磨麦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带回中原种植。   羌人自古活跃在中国西部,在商代即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周代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汉书赵充国传》中谈到麦是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他“有麦无谷”。悠久的麦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因此,麦类的加工和面食——面点的发展亦与西部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了自晋迄唐的小麦及麦面加工成的馕、水饺、馄饨和各种面食点心。西域兄弟民族将磨麦制制饼技术传入了中原,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生活。时至今日,麦类还是新疆境内许多民族的主要食粮,制饼乃是他们的的拿手好戏。
第3个回答  2015-09-27
汉代,石磨的广泛使用,发酵等面点制作技艺的提高,面点品种迅速增加,并在民间普及。
第4个回答  2013-06-11
有了面的时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