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主要由什么原因造成?应采取什么对策治理

如题所述

尽管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发生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从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中,仍可概括出引起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
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
如果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
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就会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出现“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从而引起政策紧缩性的通货紧缩。
2、经济周期的变化
当经济到达繁荣的高峰阶段,会由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引发周期性的通货紧缩。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当人们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形势继续不佳时,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总需求的减少会使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货紧缩。
4、新技术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出现成本压低性的通货紧缩。
5、金融体系效率的降低
如果在经济过热时,银行信贷盲目扩张,造成大量坏账,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自然会“惜贷”和“慎贷”,加上企业和居民不良预期形成的不想贷、不愿贷行为,必然导致信贷萎缩,同样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6、体制和制度因素
体制变化(企业体制,保障体制等)一般会打乱人们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将来收入会减少,支出将增加,那么人们就会“少花钱,多储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降,从而出现体制变化性的通货紧缩。
7、汇率制度的缺陷
如果一国实行钉住强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本国货币又被高估,那么,会导致出口下降,国内商品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需求减少,则物价就会持续下跌,从而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2-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2
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造成的主要原因是:
通货紧缩的出现有其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
一、通货紧缩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导致潜在的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结构错位较大,大量的潜在的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沦为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
二、通货紧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目前特有的体制矛盾与结构矛盾爆发的结果。
(一)体制缺陷。
第一、产权制度缺陷。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但是中国目前 90% 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独资形式,停留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形成的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水平上,只有 10% 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
实际上,企业承包人多数是由主管部门任命产生的(占 81 、 5% , 1999 年数据),这使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的“附属物”,无法摆脱政府对其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难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得企业的经营机制与市场需求极不适应,市场调节力弱,价格机制呆滞,竞争力较差,奖金周转慢,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等,产不适销,造成生产与需求脱节、效益严重滑坡,产品大量积压。产品积压,生产被迫压缩,这样企业困境的不断加深,是收缩持续下去的原因。
第二、经济活动的扩张机制缺陷。

经济活动的扩张,在适应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建立在提高生产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中国企业产权不明确,风险约束机制失效,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使得这些企业为了保持增长,只能依靠大量增加投资来扩大规模,增加产出而置市场的供求状况不顾,反正“赚了归自己,亏了归国家”,使得超高速投资成为支撑 9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最直接原因。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进而导致产品供大于求,企业负债增加,效益下滑,而靠扭曲生产要素价格,靠大量资金投入推动的生产模式越来越难以维持,因而盲目过度的竞争不可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物价下调。
第三、企业退出机制缺陷。

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包括转产、兼并重组和破产引起的企业消亡,即存量资源的再配置。通过兼并重组,可以使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管理水平及扩大市场范围等具有正向效应。破产机制的健全,对于减少企业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对破产存在偏差认识,产权的不可转让性也妨碍着企业的购并重组,严重亏损的企业吞噬了盈利企业的利润,使企业目标偏离造成大量非经营性资产和高资产负债率,造成企业长期停产,债务的长期拖欠产生了国有银行的巨额呆坏帐,还造成社会信用体系危机。这样就会削弱企业的投资欲望,使企业进一步陷入压缩生产的困境,下岗职工人数增多,造成社会的不安稳团结,引起企业投资需求与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通货紧缩进一步加深。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是在生产要素供给与社会对产品的需求的运动中实现的。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是农业基础薄弱、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滞后、重工业、加工制造业严重过剩,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不足。而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随着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福利性支出,将由个人全部或部分承担,再加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下岗职工的增多,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看淡,居民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大幅下降,居民即期消费更加慎重,预防性需求增加,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 50000 亿元,大量潜在需求被搁置。
中国住房业发展受福利性分房制度,住房消费机制滞后,非生产性费用过高等因素的影响,轿车进入家庭同样受到消费信贷和税费问题的影响,住房、汽车消费难以成为当前居民消费的热点。拥有 8 亿农民消费者的巨大市场被忽视而使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许多厂家只有在自己的产品被严重积压时才想起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但是没有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农村实际情况的简单“过剩”移转,又无法为农民所接受。这样,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与供给结构的双重失衡,使商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小于供给增长速度,从而使整个社会供过于求压力不断增长,而需求市场又日益萎缩,导致出现通货紧缩。
(三)投资需求与投融资制度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跟着投资预期收益走,企业效率高,预期收益高,还款保证就大,就易于得到资金,企业也愿意扩大投资;反之,预期报酬低,风险高,企业就难于得到投资,其资金需求较为谨慎。但是在中国,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都是将国有银行作为第二财政,把国有机构的信贷投放当作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盲目、低效投资,而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存在所有制性质的歧视,即使是国有部门预期收益低,产出份额连年下降,竞争力不断衰退,但依然大量借给资金,一些非国有企业前景良好,预期收益高,却得不到资金支持。
银行的信贷收缩,使企业的周转资金紧张起来,企业只能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这对于中国众多依靠投资的扩张来增加产生的企业,是个致命的打击,而另一些效益久佳但急需资金来调整结构,更新技术来支持自己走出困境的企业,也更趋于萎缩,而商业银行的部份资金却找不到收益高,还款有保证的贷款对象,成为闲置资金,产生货币从生产中被“挤出”的现象。由于储蓄存款不能转化为投资,导致有需求不足,人均购买力增速下降。这是企业制度缺陷与融资约束之间矛盾的结果,它使大量奖金退出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循环,造成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采取对策的治理:
1、税收的经济性原则要求进行结构性减税。
税收的经济性原则要求税负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中国目前税收实际征管水平的提高要求进行结构性减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税基、税率和实际征收率均会影响实际税负水平。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大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税制设计,小到整体税制中某一单个税种的税制安排,总是以取得既定规模的税收收入为基本着眼点的。
3、税收杠杆功能的发挥也要求进行结构性减税。由于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模式,因此,税收杠杆的自动调节作用及单纯总量上的减税政策对促进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均不明显。因此,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变化而相应地增减税负,就成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政策的现实理性选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