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诸葛亮传 必能安国安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必能安国"中的"安"指“使……安定”。《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出自《三国志》里面一文,作者是陈寿。 本文是作者为蜀汉丞相诸葛亮作的传,详细写了诸葛亮的一生。

原文: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章武3年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过来,把后世托付给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最后能成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刘禅)能够辅佐的话,请你辅佐他,如果他确实没有才能,请你取代他。”

诸葛亮痛哭流涕,说道:“臣一定会竭尽全力,尽忠职守,直至死去。 ”先主又写诏书给后主(刘禅)说:“你以后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于是让旁边的人避开,对诸葛亮说:“汉朝的天下已经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刘备部将关羽孤军北伐曹魏,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

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违背湘水划界,在背后对盟友倒戈一击,吕蒙以白衣渡江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

托孤大事

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的大败,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汉政权面临内外交迫。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这个依托刘备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国家已经摇摇欲坠。

同时刘备虽然知道诸葛亮等人对于自己十分忠心,但对自己的儿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证了,因为知道诸葛亮的责任心十分强,所以这时只要把儿子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就会尽责地把他扶起来。

武二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章武三年春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建兴元年夏(章武是刘备的年号,章武年为公元221年、222年、223年,这年四月,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建兴元年夏和章武三年夏是同一年的夏天。),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 

此时季汉接近一半的国土已经反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帝城托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9
简单说吧 是让国家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
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安稳、安定、安全。   2、安逸、安乐。 “安”字的古文形体
3、安心。   4、安放、设置(后起意义)。   5、疑问代词。a、什么,什么地方;b、怎么,哪里。   6、养   例:1安定,安逸,安适

综上所述:就是使国家安定的意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30
安 ,使~~~稳定,安国指 使国家稳定。
第4个回答  2012-05-29
肯定能让国家兴旺,平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