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如何坐拥人才的?

如题所述

都说这是个人才爆炸的时代,到任何一个招聘会里走一遭,都能感受到人才的洪流是如何如浩浩汤汤,波澜壮阔,淹死人不偿命。既便如此,很多的企业老板却时常觉得自己缺少人才,无人可用。或者总是遭遇人才流失,让企业发展面临困境。怎么破?让刘皇叔亲自示范给你看,什么是坐拥人才的标准动作。

第一步:慧眼识能人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不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努力能实现的。建设一支了不起的团队,才能无往而不利。刘备在创业之初,就很注重自己的团队建设。在他的团队里,既有能打硬仗,擅长开拓市场的武将——关羽、张飞,又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文臣——徐庶、诸葛亮。文武如鸟之双翼,双翼齐飞,自然能鹏程万里。难怪曹操要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在慧眼识才,为我所用这方面,也只有曹操能与刘备一较高下了。

第二步:前景吸引人

同样爱才惜才,广招天下贤士。人家曹操家大业大,香车美女黄金珠宝都能可劲儿造,当然能砸晕不少人才。刘皇叔则不一样:空有个皇叔的名号,其实就是个织席贩履的草根创业者。给不起高工资好福利,那就谈前景,讲情怀吧!“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我们是一支中兴汉室的正义之师。生,是为国效命,死,是为国捐躯。还有比这更伟大更崇高的事业吗?话说刘备这样的企业文化宣传,也是没谁了吧?

第三步:真情感动人

作为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刘备,一无资金二无产业,空有一身抱负,还不知道如何实现,但他就是能拥有那么多让三国各大集团眼热的顶级武将谋臣,主要还是得益于感情牌打得好。桃园结义,撮土焚香拜把子,让热血愤青关羽和张飞誓死相随,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签订了终身合同。三顾茅庐,虚心求教,不惜纡尊降贵也要访得贤才,才有了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几十年风雨同舟,操劳至死。还有疼惜赵云负伤而怒摔阿斗的经典桥段??凡此种种,都让刘备好老板的美名广为人知。聚拢人才,说到底是凝聚人心。心齐了,队伍自然就好带了,业绩自然也就上去了。

第四步:信任激励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是非。刘备用人之际也难免遭遇职场宫斗的场面。诸葛亮初出茅庐,作为一个二十郎当岁的文弱书生,既不会上阵杀敌,也没有带兵经验,上任伊始就被张飞万分嫌弃地质问:“我等都去上阵拼杀,先生能干些什么?”但刘备却毫不怀疑,带头坚决执行诸葛亮分派的任务。作为公司董事长的刘备,深信自己的职业经理人诸葛亮有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带领集团发展壮大,于是无论人手还是资金、舆论导向还是技术支持,都全力做好了后勤保障。

做曹操的谋臣,钱包虽然鼓了,但深知他生性多疑,难免还是心存忐忑,但是做刘备的智囊就不一样了,用诸葛亮的话说,是“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那份心甘情愿的披肝沥胆,都是来自于对老板知遇之恩的投桃报李。而徐庶则做得更绝。在刘备这里,他建言献策,一举改写了刘备胜少败多的被动局面,他还举荐人才,一手促成了诸葛亮效忠刘备的这桩美事,但因为老母被擒,不得已进了曹营之后,却成了一言不发,一计不献的闷油瓶。由此可见,只有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老板,才能得到下属的尊重和爱戴。

马云有句话说得好,员工的离职原因很多,只有两点最真实:

1、钱,没给够。

2、心,委屈了。

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干得不爽。管理者要拥有人才,留住人才,多跟刘备学学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