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巧妙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题所述

一、巧设悬念法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悬念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而动机对任何一个具体的学习过程来说,都起着正向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当地设置悬念,无疑地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通常可以在这几个方面设置悬念:

1. 课堂教学的开头。开头教师可设计一个富有悬念的导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有老师教学《孔乙己》,开头设计了这么一个导语:

老师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孔。老师再问:真的姓孔吗?有学生反应过来:不姓孔,不知道姓什么。老师再问:一个人活在世上,连他的姓人们都不知道,这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我们共同讨论。

这个导语紧扣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境遇设计,一下子把学生的阅读语文调动了起来。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用好这8种方法
2.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上设置悬念,目的就是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重难点的解决有效,乃至高效。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思路和基本内容把握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么一个悬念:假如你也生活那个时代,当你听到刘和珍等人被杀的消息后,你会有怎样的情感?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相关段落或句子回答。

3. 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在课堂教学的结尾设置悬念,其目的就是给学生留下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引导学生回味咀嚼课堂所学,引导学生对所学学科发生兴趣。比如有老师给学生上朱自清的《春》,当把课堂学习目标全部完成后,在课的结尾,教师再次让学生闭着眼睛听《春》的配乐朗诵。当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来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课文所营造的境界中去,连下课铃声也没能听到。这就是这种结尾的好处。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用好这8种方法
二、引导想象法

想象力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作用巨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往往就包含着创造的成分。因此,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常常做想象力的训练,那么,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自然可指日而待。

就语文教学来讲,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力的训练,常用的方法有:

1. 在组织学生学习散文诗歌时,可启发、引导学生放开想象,再现或再造诗文中的意象意境。

2.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尤其是写写景类的作文时,可引导学生放开想象,多方联想,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放开想象,就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所蕴含的画面展开想象。

4. 通过复述课文情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5. 通过听读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用好这8种方法
三、变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既有成熟的、大家必须遵循的常式教学法,也有能体现教师个性、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变式教学法。常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普遍规律的反映,变式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求新、求变规律的反映。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时,既要守常规,更要求创新,只有这样,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变式教学法有:

1. 改变课文的教学思路。教学课文,通常的思路是按照行文顺序,从文章的开头教起,直至教到结束。但是变式教学法却不是这样,运用变式教学法,我们可以从开头教起,但更常用的是可以从课文的中间教起,可以从课文的结尾教起;可以从文中的某个词语教起,可以从文中的某个句子教起,等等。这样教,既可以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育学生创造能力。

2. 改变作业的形式。比如拿阅读作业来说,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作答课后的习题,作业形式是问答式。如果运用变式教学法,则我们可以让学生以读书心得的形式来做,可以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来做,可以让学生以改编课文的形式来做,还可以让学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来做,等等。这种改变从表面看,好像只是形式上的变动,实际上,任何形式上的变动,最后影响到的都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正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须的。

3. 改变作文的人称、思路、角度、文体。变式教学法在作文教学领域有着更为广阔的运用,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改变作文的人称、思路、角度、文体等方面的变化来体会创新的好处,体会创新的魅力。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用好这8种方法
四、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本身就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育自然是大有助益。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常用的方法有。

1. 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

2. 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多维构思训练;启发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素材,进行多元话题提炼训练。

3. 考试答题能力训练中,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训练。

五、对比思维法

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比,人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甚至可以发现事物在本质上的独到之处。正是因为对比有着这样的作用,因此,它自然地也就同创新牢牢地连在了一起。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是开展对比训练的最佳平台。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同主题,但文本不同的对比;同主题,但作者不同的对比;同主题,但时代不同的对比。我们还可以开展,同话题但观点不一样的对比;同话题但材料不同的对比;同话题但角度不同的对比。我们还可以开展同材料但看法不一样的对比;同材料但文体不同的对比;同材料但风格不同的对比。总之,依托阅读教学进行对比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教师认真为之,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