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如题所述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推进,“整合”已经成为了课改中的一种新的思路。它强调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一、开展数学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直接对象,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越开发越丰富的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如我在教学完体积与容积以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实际测量1粒黄豆的体积。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们非常好奇,积极探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生1:在量杯里面装一定的水,再放入事先挑好的大小均匀的50粒黄豆放入量杯中,用现在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再除以50,就得出1粒黄豆的体积。生2:用长方体小鱼缸做容器,先将里面装一定量的水,测出鱼缸的长、宽和水深,再放一些黄豆,然后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水增加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粒数。生3:找一个大玻璃瓶和一个空易拉罐,将玻璃瓶装满水,放在一个盆里,然后往玻璃瓶里放黄豆,使溢出的水正好装满易拉罐,然后数一数用了多少粒黄豆,再用易拉罐上标的容积除以黄豆的粒数……;在学完包装中的学问,可以让学生测量一张100元新版人民币的厚度,再思考假如银行有100万元这样的人民币,请你为银行的工作人员设计一个保险箱,这个保险箱至少得多大,你有几种设计方案等。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程度高。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了数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脑力资源。
新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能力是由学生的经历即参与决定的,参与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预示着学生资源的利用程度。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这绚丽多彩的生活正是数学的温床,而人类又不断地把数学用于实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使之为教学活动服务。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分析学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安康这几年正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城区附近就有几处,瀛湖是最有名的,很多学生都有跟家长外出旅游的经历,于是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小调查,让学生调查去瀛湖的车费,门票,以及在瀛湖用餐的一些价格,课堂上根据调查的资料讨论,“假如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瀛湖一日游,有几种租车和买票方案?最少需要多少钱?”再将瀛湖的风景图片,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一谈去瀛湖的感受,然后根据实际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将当地的风景区作为教学的素材,学生参与了调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体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无比丰富,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将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与我们教学有机结合,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三、巧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科技、媒体资源。
《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前,老师仅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实施教学,难免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单调,信息闭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为丰富多彩,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数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有趣。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真正的喜欢上这门学科,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故事情境,模拟现实场景等,再配以动画,声音,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用画面展示出来。这样就不再只是老师用嘴说,学生听,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之中,让枯燥的课堂一去不复返。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直观,促进学生理解。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将圆剪拼成长方形的过程,制成动画,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播放给学生看,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极限”思想。第三,可以制作专题学习网站,让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视野。从班级学习,班级讨论,扩大到全校以及其它省市,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和跨区域的学生在一起交流,使我们的学习交流不再受班级、区域的限制。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老师应该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并巧妙的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学习。
四、打破学科界限,挖掘其他学科中的资源。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我们教学时要抓住学科间的联系点,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同时也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首先可以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创设情境。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引入教学。先让学生想象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然后课件出示,并解释,这句诗在数学家的眼中,大漠相当于一个平面,升起的孤烟就是一条垂直于这个平面的直线,那么落日在你的眼中是什么呢?让学生由此展开联想,从而引出圆的认识。这样的情景创设,既生动有趣,又加强了数学与语文的联系。其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在五年级我教学完统计这部分知识后,让学生课外调查安康本地近三年来每月的降水量,并制成统计图,然后根据统计图来分析,每年哪几月气候干燥要注意防旱,哪几月降水充沛要注意防洪,再预测今年的降水情况,给当地的农民伯伯提一些建议。打破学科界限,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促进数学学习的同时,也突出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数学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挖掘有效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在实际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思考、创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8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最好动力。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的 教学环境。传统的用粉笔、 黑板、图片展示信息的展示方式,只能静态地展示信息,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没有生活情趣,因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开小差,致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集声音、图象、动画与一体的信息展示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其亮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置身于多媒体展示的故事情景或生活情景中,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中认识分数《分一分》一课时,用信息技术课件逐一展示《西游记》中悟空和猪八戒平均分4个、2个、1个桃子的画面,结合教师的讲述,给学生呈现出一个鲜活的故事情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去观察、思考每次怎么分分得结果怎样,从而一步步进入怎么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了解、认识分数的欲望。

又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一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才出儿童游乐场的画面:行驶中的小汽车,激流勇进中的小船,旋转的木马、飞机等画面。然后让学生按运动方式的不同,给画面中的几种运动分类,这些富有童趣、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会引起学生探索隐藏再其中的数学问题的兴趣,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以其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这与数学学科内容的抽象性形成了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本质,能从众多具体现象中发现并概括出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轻松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转化等方法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能够使学生体会转化这种数学思考方法,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将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想办法剪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待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剪拼成长方形后,教师用多媒体将剪拼的过程用动画展示出来,并将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同时保留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对比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发现它们面积相等,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引导学生利用转化、代换等数学思考方法,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动态地展示知识的转化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作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形式多样的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新知识由学习到掌握,要经历一定数量的练习,但简单重复、形式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厌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形式多样的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内容,能够以不同的题目“面孔”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浓厚的练习兴趣,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一课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第一关,送分数宝宝回家,即从给出的分数中选出能表示图中涂色部分的分数;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对错,看表示图中涂色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第三关,看分数给图涂色……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完成习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正确解答问题,顺利过关的愉悦,达到了练习巩固掌握新知的目的。用信息技术设计变式练习便于保存和展示,又可以在增加练习量的同时,用其新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不易厌烦,积极投身到练习中,体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愉悦。

五、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正确、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

首先,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信息技术教学,该用的用,可以不用的不要勉强使用。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实物:书本、文具盒等,观察实物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一目了然,如果制成课件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物体,认识特征,学生会因为看不见其背面,会出现找错特征的现象。所以像这种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教学内容,就宜直接观察实物,认识特征。其次,信息技术课件不要太花哨,而要主次分明。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要优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美观性,课件的花边及装饰不宜太花哨,色彩不要太艳丽,声音要柔和悦耳,不要刺耳,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另外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板书不是无情物,板书可以简明扼要的展示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直观地传递教学信息,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使所学内容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发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一种有益的变革,对于所有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正在探究的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课程整合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整合的方法,努力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