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比如从我国国情,教育的发展历史,必要性等方面吧,月深刻越好

据考证,“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1982年第10期中的《德育过程的阶段说》一文。文中的“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虽然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的含义有一定的出入,但毕竟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重要名词。1985年,在讨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用过“素质教育”这个名词。1987年,《贵州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题为《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文章,这是报刊杂志的标题中最早正式出现“素质教育”一词。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学版)发表了评论员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该文指出:“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全面提高初中毕业生的素质,把素质教育作为初中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来抓”;并提到,这里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等。尽管该文将素质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目标,而且其素质教育概念还不完善,但在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上无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9又有少量冠以“素质教育”的文章,如吉伟材的《素质教育与片面教育》、徐仲安的《教育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略论素质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见诸报端。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专门问题领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整个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思潮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80年代初,面对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们深切意识到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人的“素质”问题成为国内外某些学者探讨的一个新话题,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全社会的任务,更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使经济建设转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上述文件和法规,都强调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强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科技发展、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这就从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角度,确认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构建素质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8
人口过多+经济不发达=优质学位供不应求=考试选拔制=应试教育,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改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