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转化是我教学中的难题,如何转化

如题所述

长期以来,学困生都是一个让任课教师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几乎每个班级中都存在,或多或少。这类学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班级的总体成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走入课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往一样,把这些学生排除在外,所以,学困生的转化任务比以前更加艰巨,工作量更大。综合以往教学经验以及各方面的研究,我认为要想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得彻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追根溯源。正像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条件一样,学困生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正如医生看病要先诊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一样,只有找出成因,才能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成功地转化。先天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自生素质不同,智力水平有高有低,像这样的情况就要仿效“笨鸟先飞”,坚信勤能补拙,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也有的是后天原因,如贪玩儿荒废学业,或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是对任课教师的不满发泄在学习中。我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后天原因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先天原因。而大多数教师把“贪玩”归于惟一原因更是不对。学识儿童的天职,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决不能为了提高成绩而扼杀孩子的童年,应多思考如何在玩中学,另外,还要从自身去考虑,是不是一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找出病根,才能觅来良药,才会事半功倍,否则,盲目去做,空有一腔热忱,花费许久时间,也不见得有什么成效。

  二、激发兴趣,做足“三心”。许多同学厌弃学习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课本知识太枯燥,老师讲课缺乏新意。久而久之,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别的东西吸引,当然就不会放太多心思在学习上了,成绩自然好不到哪去。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转化学困生,首先要让他们的兴趣重回到学习中来。写到这,我想起一篇文章来,里面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小时候也是一名“问题学生”,调皮、逃学,考试倒数第一名。他的转化源于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对一道几何题做出十几种不同的解法,激发了他的兴趣,从此迈入了数学殿堂。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除了兴趣,老师也要做很多工作。这里所说的“三心”即爱心、耐心、细心。作为教师,要爱每一位学生,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如果先从思想中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那一切工作就免谈了。每一个学困生的心中都有阴影,或是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或是家长的失望。一次次春风化雨的抚慰才能驱走他们心中的阴霾,重拾信心。其次,还要有耐心。古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一次,两次,便失去耐性,学生也会受到伤害,好不容易恢复的信息就会瞬间瓦解。要不厌其烦的去讲解,去开导,才会使工作有所进展。古有道生法师讲佛,能让顽石点头,今日我们又何惧血肉之躯?除此之外,还要细心留意他们的一举一动,是不是打退堂鼓了,遇到什么困难,这样,才能适时帮助他们或为他们敲敲警钟,勒勒紧箍咒。避免以往的努力功亏一篑。

  三、发掘闪光点,多夸少贬。做为教师,我们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闪光的东西。学困生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可爱之处。有一篇文章大致是这样的:一位老师让全班学生写出对祖国的感情,大部分学生用华丽的词藻堆砌成一篇文章,读起来,空洞有余,感动不够。读到最后一篇,是班内一名学习差的同学写的,上面写着:如果祖国是一只雄鸡,我愿做一粒米。这位老师读完之后说:“从此,在我眼中,再也没有差生。”是的,抓住他们的优点来发掘,让他们知道在老师心中也是装着他们的。

  其次,在态度上也不能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因为这一类学生心房脆弱,自尊心较强。所以一但他们有所进步,应该多加表扬,让他们充满自信,而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批评他们。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一开始他的作文只能写几十字,语句也不通。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它能写到二百字,也能有顺序地去观察了。我给他记了A,他当时的高兴劲我至今记得。从此以后,他的作文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小学毕业时,已经能写一篇不错的文章了。我想,这就是激励效应吧!

  四、多方配合,长期进行。由于学困生是一个长期问题,不是短时间就会取得成果的,也不是只靠教师一人之力就能完全做好的。所以,就要动员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首先要让班内的同学了解,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不能情室和排斥学习差的同学,要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跟上大家的脚步,不让一个人掉队。实行“一帮一,一片红”。也可以使同学们更加团结,感情更融洽。对于家长方面,也要和老师配合,从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不能再抱一种失望或淡然处之的态度,这样,就会使这些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对他们充满信心。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当然不是尽善尽美的,毕竟,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不仅从学习上关心他们,更要从生活中引导他们,思想上扭转他们,这样,才能使学困生这个弱势群体慢慢转化,直至越来越少,甚至于终有一天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