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山水有相逢”意思是后会有期,只要青山依旧,河流不息,会再见的。

人生总有相遇、打交道的机会,人与人之间谁都有用得着谁的时候,人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得容人处且容人,事不要做绝,总难免会再碰上。事不要做绝,总难免会再碰上。

“山水有相逢”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山水有相逢,望君多珍重,春风入卷来,圆月杯酒中。”描述的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男好比绵延山川,女好比一汪清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两人总有相遇的一天。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意思是不改的青山长流的绿水,山和绿水是不会改变的,以后再见面的时候,情谊是不会改变的。

一切还都是原来的样子,什么都没有改变。一般都是江湖中人话别的时候说的,意在表达后会有期,友谊长存。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离别》:“青山不改水长流,明月依旧星渐稀”是说青山不会改变,水长久的流淌,明月依然是这样,星星渐渐稀少。

白居易《离别》原文:

深秋时节话别离,冷风瑟瑟叶满溪。胸中无限慷与慨,转身欲语泪沾衣。

青山不改水长流,明月依旧星渐稀。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

深秋时节说别离,瑟瑟的冷风吹动,小溪里满是落叶,胸中有无限的感慨,转身想要说些什么,泪水已经沾湿衣服。

青山不会改变,水长久的流淌,明月依然是这样,星星渐渐稀少,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扩展资料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民间宗教宝卷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警世通言》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之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在“说话”、“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加工、提高而来的。

关于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传说

王安石,苏东坡两人同为北宋朝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文人自古多轶事,两人又同朝为臣,自然留下了很多轶事,就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传说。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苏轼在湖州为官,三年期满了,回京叙职。有天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在休息。苏东坡就在他的书房等待,看到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草稿《咏菊》,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一年四季,每季风名字都不一样,秋就是西风,而西风是金风,但是呢,菊花正事深秋才盛开的,怎么能吹落呢,不合常情,就续两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就走了。 

王安石出来后看了这两句诗,问了门人,心里很不满意,找个理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对苏东坡说,你去黄州为官,闲的时候多看看书。我身体不舒服,太医说,需要用瞿峡中峡的水煎药,你刚好从那里走,如果方便的话,给我取些送过来。

苏东坡就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一直风不停,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突然想起来后院有别人送的几颗黄菊,和好友一起去后院赏菊,但是看到菊花棚下,遍地金黄,枝上没有一片,于是就突兀的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原来是自己错了,怪不得让自己多读书。

后来苏东坡借机会,要进京去,需要经过瞿峡,准备取瞿峡中间的水顺路送给王安石,不想在路上睡着了,待醒来后发现已经到了瞿峡下峡。于是苏东坡询问了附近住家,瞿峡中峡的和下峡有啥区别,当地老百姓说:这水一样啊。苏东坡一想,也是啊,这上中下三峡都在一起,水都一样,没必要非要用中峡,于是就取了下峡的水。

到了京城,就带着瓮水去了王安石那里,王安石笑着问,在黄州呆了一年,有没有看到黄州菊花。苏东坡很愧疚说:我才疏学浅,全仗你海涵。又问他,瞿峡中峡水取了吗?拿来烧茶。王安石看了看烧开的水,问他,这水是从中峡取的吗?苏东坡说:是的。

王安石笑了:你又来骗我了,这明明是下峡的水,我亲自去过黄州看过菊花,要不然怎么敢乱写,而瞿峡因为上峡水急,水煮茶味浓,下峡水缓,味淡,中峡不急不慢,在浓淡之间,所以用中峡水,读书人不能轻举妄动,需要细心察理。苏东坡黯然谢罪。

王安石于是出了一个对联,让他对: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村求。苏东坡虽是奇才,却对不出。王安石爱惜对方的才华就次日奏过神宗,恢复了他的翰林学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警世通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