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花灯节的花灯特点

如题所述

忠信花灯是一种集汉族民间竹艺、编织、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于一体的造型艺术,完全手工制作、设计独特、造型美观精致。关于花灯的工艺,忠信地区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客家花灯歌——“忠信的花灯啊/系好样哎/下圆上方寓意广哎/造型独特/工艺精哎/灯裙飘扬/万年长哎”
忠信花灯与传统元宵花灯有一脉相承的地方,更有其独特之处。中国花灯的形式普遍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一般用竹木、金属、绫绢、绸缎、丝穗、玻璃、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扎制而成。忠信花灯只用竹和纸扎制而成,竹是忠信本地盛产的苗竹,纸是喜气的大红纸;形式上只有吊灯一种,座灯和提灯极为少见,壁灯则没有。在品种上,元宵花灯有莲花灯、吉利灯、猴灯、羊灯、走马灯、龙灯、蝴蝶灯等等;忠信花灯则有状元灯、秀才灯、缭丝灯、参灯、宝莲灯、五福灯、龙凤灯、伯公灯、仔灯、宫廷灯、紫灯、廊灯、磨灯等十四种之多。在形状和结构上,元宵花灯有牛形、龙形、狮子、花船、蝴蝶、大小虾、鱼、龟、神像、观音、天女、八仙、罗汉、模拟人物等等;忠信花灯的结构独特在于所有花灯只清一色柱形。忠信花灯从上到下分灯盖、灯身、灯裙三个部分,灯身竹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之分,从里到外有2至4层,规格大的直径达12米,最小的也有40厘米。灯裙是忠信花灯最独特的地方,是区别其他客家花灯的精髓所在。所谓的“灯裙”是采用红、白色纸剪成的条穗,条穗有2—8厘米宽,分内外两层,内层灯裙为白色,较短,外层为大红色,较长。把灯裙粘贴在花灯下部,意为给花灯穿裙子,穿上裙子的花灯就算正式做好了,红白、长短条穗对比,花灯显得大方、飘逸,甚是美观。
制作花灯先要扎架,再剪纸,剪凿花纹,糊裱装饰。花灯老艺人赖师傅说,做一盏高档的花灯,师徒两人协作差不多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可见花灯的制作工艺何等复杂。忠信花灯区别于其他客家花灯最显著的特点是:忠信花灯大而精致,有长长的灯裙,上下完全穿透,一次性使用。最后一个特点是应忠信上灯习俗而产生的,忠信人上灯之后要把花灯烧掉,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
旧时上灯习俗的全过程非常复杂,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和化灯六个环节组成,要求非常讲究,十分虔诚。
放灯绳。只要是生有男丁的人家,准备在来年上灯,就要在除夕之前在祖堂的大梁挂上自制的粗麻绳,俗称“灯绳”。灯绳的另一端系在祖堂的柱子上,绳端粘有写上“新丁”的名字的红纸。这样,年前村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谁家将要上灯,就该盘算准备多少份贺礼了。上灯礼俗就如孩子的满月礼俗一样,在男子的一生中只要举行一次,有钱的人家往往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就上灯,没钱人家也可以等到家里富足了再上,所以常常出现父亲跟儿子一起上灯的趣事。故此,在梁上放灯绳的时候一般按辈分挂放定位,先挂满上厅堂正梁,后挂副梁,再挂下厅堂,有序摆放。但在以前多生多育的时代,有人半夜三更就起来抢位置,他们认为,谁抢到了上厅正梁的位置,谁家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出息。
买灯。买灯在正月初九,祖祖辈辈下来一直约定俗成的日子。灯主在花灯街观赏各种花灯,看好合心水的便让卖家出价,卖家出的价钱尾数一般带有“9”字,图个吉利。灯主一般要买两盏花灯以上,一盏挂在自己家里,另一盏挂在老屋祖堂上;如果老屋的祖先又是由其他老屋发源而来的,还要在发源地祠堂里也挂上一盏。
迎灯。迎灯也在初九这天进行,客家人视花灯为圣物,神圣的东西到村里是要受到隆重接待的。灯主挑灯快到家的时候,为显灯威壮声势,远远的已有迎灯队伍在村口做好准备,点燃鞭炮,锣鼓齐鸣,舞龙舞狮,场面十分壮观。把灯迎进大门,灯主开始接受村里老者的祝福——“添丁花灯靓又亮,男女老少喜洋洋;送到贵府挂锦梁,财丁兴旺万年长”(客家方言),这时灯主要红包酬谢迎灯队。上灯。上灯普遍在正月十三举行,灯主先在花灯里面系上柏叶、红毛巾、彩带、百仔芋头、大葱和大蒜等,寄寓于新丁聪明好学,多子多福;再把预先备好的灯联贴在花灯灯盖上,其内容是些吉祥如意,添丁发财及祝福之类;接着,把花灯提到祖堂上,把花灯内的灯盏点亮,祈盼人丁兴旺之意。灯主摆好三牲贡品,灯主妻子或母亲抱着新丁全家一起拜祖,尔后,用灯绳绑好花灯,花灯在鞭炮声、锣鼓声中冉冉升起,稳稳地悬挂在祖堂的红梁上。当天,灯主要摆宴席,亲朋戚友带着鞭炮、新丁新衣或者实用的毛毯棉被等礼物前来道贺,鞭炮声中欢聚一堂“饮灯酒”。当晚更是热闹非凡,村里的青年舞起老人们用禾秆、香烛扎好的香火龙到每一户灯主家串门并恭贺灯主添丁发财,这时灯主就会爽快地派红包给这支火龙队伍。灯主家不管是有钱或没钱的这一晚也都会买来好多烟花燃放,喻意新丁以后辉煌腾达。
上灯至化灯期间,灯主每晚要“上灯火”,即把灯油添加到灯盏上(村里通电后人们普遍用电灯代替火盏,喊作“长明灯”),意在延续香火,祈望家族丁旺财旺。
暧灯。暖灯一般在正月十六或十八,各家灯主提三牲贡品到祖堂里拜祖,由族长组织众乡亲以家族公款摆酒席宴请灯主,为家族又添新丁而庆贺,为家族的壮大而祝酒。
化灯。化灯环节一般在正月二十,最迟的在二月二;还有的把暖灯和化灯一起在正月十六或十八进行。化灯是上灯结束前的高潮,化灯前村里的小孩子提前聚集在祠堂里等待,随着灯主把花灯徐徐放下,他们便急忙争抢花灯上他们早已心仪的小饰物,有小镜子、漂亮纹样、彩带等。妇女们有时也会和孩子们一起抢,多半是没有生娃或生了几个女娃没男娃的妇女,她们抢百仔芋头、柏叶灯等,有时不注意,灯主家的灯绳也会被抢了去。在放灯时,灯主有意让花灯时起时落,使争抢场面更加热闹;随后,灯主便把被孩子们拆散的花灯碎片与吉祥草堆在一起,由宗族中子孙满堂、福德深厚的老人点火烧掉。在燃烧前,灯主要准备“传丁火”,“传丁火”所用的竹把是事先特制的,年前由家人把竹子砸破、浸泡、凉干,裁成约二米左右,在竹子中间圈一圈红纸系上柏叶。当吉祥草和花灯碎片燃烧时,灯主就在燃烧声和鞭炮声中把竹把点燃,然后传回家中,这就叫“传灯火”,寓意丁火分化,世代相传。
古老的忠信上灯习俗,抒发了忠信人孝宗敬祖的情怀,极大地增进了宗族间和谐共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传统习俗载体,对忠信花灯文化的保护、弘扬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民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7年4月,忠信上灯习俗正式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灯以其古老的形式流传了几百年,承载着几百年来忠信人的生命历史、忠信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其实任何一种客观物体其本身并没有意义,是人类的意识形态或精神内涵需要宣泄,从而赋予它的一种寄托。从忠信的上灯习俗中可以看出忠信人的恐惧心理。他们害怕死亡,害怕疾病,害怕自然界带来的不稳定。初生的婴儿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人们害怕这幼小的生命受到伤害;于是忠信人把敬畏生命的意识寄托在花灯上,祈盼孩子上灯之后便消灾消难,多财多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