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没落

如题所述

佛教在印度没落,大体上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个相近的例子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比较多的保持着佛教的最初形态.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问题上,比较坚决地贯彻了释迦牟尼佛的意图.僧侣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会负担.那么,僧侣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都实现涅磐,我们不得而知,但藏传佛教地区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根据社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逐渐递减的,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时人口零头.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领袖自释迦牟尼佛逝世后,后继无人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论,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而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任何著述流传下来.口耳相传就造成了在流传和理解上的歧义.佛教后期宗派极多,有学者统计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数却不多.特别重要的是,当时缺乏一个具有领袖水平的缺乏领军人物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实际上基督教在耶稣去世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叫保罗的犹太人,是他引入希腊哲学改造了耶稣的思想,并整理了基督教内部文件,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新约,<新约对统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对<论语的编写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可惜佛教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内部混乱,缺乏领军人物,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发展阶段.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上面所说的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没落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从佛教本身来说,大乘佛教流行后,佛门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孙团自身腐化使得民众敬而远之,早期佛教呼吁社会平等对商人及第1种性的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隔除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顿时消失。

为了吸引信众。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诸多的教义与传说,最后却因佛教与印度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纳,最重要的原因还有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名王利用王权强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已经有许多反抗弗罗门的修行,沙门出现他们剃发,其实苦行实则是与婆罗门对立,也就是说佛教从其诞生之初就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的前身,释迦牟尼29岁出家,6年苦行,35岁正道传法,45年80岁涅槃,在他的领导下生团在印度大陆燃起新星之火,佛教成为印度国家后,到处兴建寺庙,寺院经济迅速壮大,由于数百年来王室的崔存一部分弟子不愿再起时苦行,向民众宣传捐献财物可以换取功德,大成佛教出现僧团日渐腐化。

佛教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除了佛陀提出的平等观不杀戮非暴力,没有继续提出新的吸引民众的教义与价值观,相反自身日渐堕落成为婆罗门教的状态,而婆罗门教失去了主流文化地位后,开始反思并革新成了之后的印度教,佛教失去了王室的支持,一落千丈,最终被日印度人民遗弃,公元1203年入侵的阿拉伯人摧毁了佛教最后的据点超界寺,标识着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第2个回答  2018-07-31
公元十一世纪,在波罗王朝末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军队大举入侵,直斥佛教的荒谬。他们毁僧灭寺,于是,所谓的“佛教徒”也纷纷放弃了早已变质的信仰,改信伊斯兰教或印度教,违背了理想的初衷,佛教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至十二世纪末,佛教基本便在印度绝迹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30

为什么佛教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在发源地的印度却早已衰败?值得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