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与黄河的水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历史上开封城被黄河水总共淹没了6次。

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开封,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开封府儒学,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黄河决开封,府儒学两次被淹。

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决口土城,开封城内洪水深丈余,府儒学又被淹没,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官军先决口黄河,水淹闯王农民军,后闯王农民军决口水淹明官军,开封全城毁灭,文庙随之全部淹没于地下。文庙六次被淹,全部是因黄河决口洪水进开封。  

扩展资料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品读开封:开封府文庙 曾六次被黄河水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8

历史上开封城被黄河水总共淹没了6次。

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开封,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开封府儒学,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黄河决开封,府儒学两次被淹。

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决口土城,开封城内洪水深丈余,府儒学又被淹没,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官军先决口黄河,水淹闯王农民军,后闯王农民军决口水淹明官军,开封全城毁灭,文庙随之全部淹没于地下。文庙六次被淹,全部是因黄河决口洪水进开封。  

扩展资料

黄河成为“地上悬河”后,决口、改道频发。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发生决口的年数有543年,决口的次数高达1590次,改道26次。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发生在1855年(清咸丰五年)。

1949年以来,先后多次全面加高培厚黄河下游堤防,“地上悬河”虽没有出现决口、改道事件,开封的—柳园口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己淤积了近100亿吨泥沙,河床平均抬高2~4米,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米,最高达10米以上,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品读开封:开封府文庙 曾六次被黄河水淹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黄河下游变成“地上悬河”之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9-19
地上悬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了好几层~~~” 这是一首在豫东平原世代传唱不绝的童谣,童谣所说的现象源自于黄河。
古代的豫州,基本上都应该在黄河以南,古时候黄河是大致沿着河南北部的省际线流动的。一次次的黄河决堤,使得她越来越向南方迁移,终于在开封的北边定下了她的身躯。
现在的黄河,比开封的地平面高了十几米,成了悬在开封市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现在的开封,和希腊的特洛依城一样,在地下3米至12米处,总共叠压着6座城池。
那是一千多次黄河决堤造成的奇观。

当年柳咏笔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风景已无处可寻了,这座曾经的都城,曾经的国际上最大的都市,只有凭借黄沙下的砖石向后人传承着昔日的辉煌。
翻开开封的历史,开封人为黄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国三十万大军围攻开封城,由于城内军民的奋勇抵抗,秦军数月攻打未克。秦军统帅王翦气急败坏,下令掘开黄河,实施了以水代兵、引水灌城的毁灭性战术。汹涌的黄河水顷刻之间便淹没了开封城,使之成为一片汪洋,众多生灵顿时化为乌有。
开封的淹没,结束了魏国长达千年的统治。当人们享受着秦朝天下一统的盛事之时,开封人民为此却付出了及其高昂的代价。
可是这噩梦般的水患并未停止,相反,这次大规模的水患仅仅是一个开始。
如果说黄河的自然决口是天灾的话,那么人为的决口就可谓人祸了。自然决口或许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可人为的决口,就不免令人痛惜了。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中牟,明朝军队节节败退,李自成步步进逼开封,开封人民将再次面临重大的抉择。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明朝军队掘开黄河,试图以黄河之水来阻挡起义军前进的步伐。只可怜开封人民又一次尝到了排空而至的洪水所代来的苦果。这次洪水使四十多万人的开封城,变成了幸存者不足两万人的鬼城。
这也是开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患,正是这次水患,卷去了开封作为千年帝都的辉煌,淹没了她昔日的繁荣, 并且几乎带走了她的一切。
开封,正从一个国际帝都沦落成一个省会,又从省会变成后来的地级市,目前就要和郑州融城。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所说的开封,将会成为郑州的一个区了。

为什么开封人这样执拗,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寻找一方平安乐土呢?
因为这里有他们的传承和希望!
一代一代的开封人就是这么执着,他们流离失所,逃难而去。他们又在九死一生,颠沛之余回到故乡。其中的磨难自不必多说,李准的著名小说《黄河东流去》描述的场景已经足以让人唏嘘长叹。正是这种磨难练就了开封人愈挫愈勇的性格,他们呼儿唤女,负老携幼回到家园,他们要在这里等候一种希望,抱定了最后的希望能等到自己在天灾人祸中幸存的亲人。于是,他们在废墟中重新收拾起生活的希望,把守着自己的祖地和文化,使得这种把守演绎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守望家园、守望祖先、守望自己生活的信念。
黄沙下的城墙,是开封的一部千年患难史书,每块砖石,都是开封人的滴滴血泪。流过了血、擦干了泪,开封人挺起腰身,在荒沙盐碱地上继续着他们的创造和生活。凭借着世代对这块土地的解读和掌握,丝毫不差地把城市的中轴线又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他们定下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祖先文明的继承、对以后生活的准则。
黄沙下的执着,是一种诉说,说的是这里人民的性格。
黄沙下的执着,是一种表现,表现的是这里人民的精神!追问

no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