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译文和教案。要多!!!!!!!

如题所述

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好,见到微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我抬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鸣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看作树林,把虫蚁想象为野兽,把土块石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象再这个境界里浏览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

2.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及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l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诵读文言课文,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2.在学生反复诵、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l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增加生活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和积累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难点: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理解文言词句,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

[教学准备]

学生:1.课前反复朗读,能正确地读出停顿,初步理解课文。

2.查阅资料:沈复的《浮生六记》;包含童趣的诗词、故事等。

教师:准备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流程]

·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老师这里有几张很好看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欣赏完了大家研究一下,根据图片内容给这几张图片起一个合适名字,并说说这些图片勾起你怎样的回忆。[投影:图片]

问:大家给图片起了什么合适的名字? 你从图片想到了什么?

过渡:童年是一首歌,铭记着我们的天真,洋溢着我们的乐趣。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相信文中的趣事,一定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

· 交流诵读,整体感知(20分钟)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第一次读文言文有什么感觉?(检查预习,明确学习方法)[投影:文言文简介:①文言文的特点;②学习文言文的意义;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励学生学好文言文。]

[二]资料交流

通过预习,相信不少同学对本文作者、作品都有了解,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理解文章准备)

[学生介绍后,投影:沈复与《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大公报》曾有语云:“凡治(研究)中国文学者,鲜(少)有不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

“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本文是其开头一小段。

[三]诵读感知

1.齐读,提出合作完成的工作任务:

①彼此正音;②划出并互解不懂词句;③提出难解语句和问题。

[投影:(配合点拨)

(一)读准字音(略)

(二)重点词义:

A.常规词语

物外 私 拟 向 素帐 项 为 徐 观 果 唳 余 砾 壑 神游 兴 盖 方 驱

B. 特殊用法

强(通假字)鞭(动)

C.惯用短语

怡然 庞然 呀然 ;以……为……

D.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不受蒙蔽。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也形容标便强大而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④质疑问难,难句互译。

2.范读,提出要求:

[课件:范读录音]

①注意朗读节奏、停顿、语调、感情。(学习方法)

②以小组为单位,用故事会的形式来讲讲《童趣》里的故事。要求从文中任选一个故事,发挥自己的想像,把事情尽量描述具体、生动。说完之后组内展开讨论,进行修正、补充,然后推选一人为小组发言人。(熟悉课文内容)

③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0分钟)

按照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如下问题:(深入理解,合作学习)

1.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虾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3.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体验升华,拓展延伸(10分钟)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感悟:(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你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经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 读了《童趣》一文,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对自己、老师、同学、沈复都可以。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自由畅谈。

· 小结作业,结束全文(2分钟)

1.总结激励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只有怀有一颗童心,不为什活所累,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生趣。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也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2. 延伸作业

①背诵全文。

②童年有许多趣事,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用优美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05
麻烦写一下邮箱号。给你传过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