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及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一、地质灾害成灾过程与灾情构成

灾情是指灾害的情况。由于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表现等都具有多方面特点,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灾情是一个具有广泛而又复杂内容的概念。从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角度,界定地质灾害灾情的范围和构成,是进行灾情评估研究的基础。要界定地质灾害灾情范围与构成,首先要认识地质灾害的成灾条件与成灾过程,然后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确定评估内容。

如前所述,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地质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致灾体和受灾体两方面的条件。前者是由地质自然动力作用引起的灾害活动,后者是人和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只有这两方面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出现灾害过程,形成灾害后果,即形成灾害。这两方面条件不但决定了灾害是否发生,而且决定了成灾规模的大小。通常情况下,灾害活动或致灾体的规模越大,受灾体密度和价值越高,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可恢复性越差,成灾越严重。因此,地质灾害的致灾体与受灾体是成灾的基本条件,是地质灾害灾情基础。它们相互作用过程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后果,是地质灾害的集中表现,因此是灾情的核心内容。

毫无疑问,无论是致灾体,还是受灾体,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地质灾害的成灾过程看,地质灾害活动实际上是地球(主要是岩石圈和水圈)能量聚积和释放的过程。这个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具有比较广泛而又深刻的背景下出现的。受灾体的种类很多,除一部分属于自然资源外,大部分属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劳动的结晶。因此,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背景因素。它们影响了致灾体的规模和受灾体的易灾程度。所以,对于地质灾害灾情来说,虽然无需对灾害的背景条件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和分析,但对其中对成灾后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同任何现象一样,一个完整的地质灾害事件,在经过一定的孕育阶段和发生过程以后,进入灾后阶段。该阶段属于灾害的恢复时期。从自然动力过程看,灾害发生后,能量得到释放,达到暂时平衡,同时新的下一次灾害活动又开始孕育。从受灾体方面看,在灾害活动的同时和停止以后,人类采取各种力所能及的措施进行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把灾害的破坏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由于这一阶段的情况对于灾害的成灾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尽管不是灾情的核心要素,但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综合上述,可以把地质灾害的全部过程概括为灾前孕育阶段→灾害活动阶段→灾后恢复阶段。从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出发,在地质灾害整个成灾过程中,灾害活动阶段情况是灾情的中心内容,是灾情评估的重点。灾前孕育阶段情况和灾后恢复情况是灾情评估的背景内容和辅助内容(图4-1)。

图4-1 地质灾害成灾过程与灾情构成示意图

二、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灾过程和灾情构成,把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灾害背景要素或孕灾环境要素

反映地质灾害形成的要素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评价区地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等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地形高差或切割深度等因素;气候因素——气候类型、降水量、暴雨程度等因素;水文因素——所属水系、水位流量变化等因素;植被因素——植被类型、覆盖程度等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城镇及重要企业、工程设施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工程及减灾能力等。

2.致灾体或灾害活动要素

反映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亦称为灾变要素。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活动规模、强度、频次、密度、成灾范围、灾变等级等。

3.受灾体要素或承灾体要素

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对不同灾害的承御能力和灾后的可恢复性等。

4.破坏损失要素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和损失构成;受灾体种类、损毁数量、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灾度等级、风险等级等。

5.防治工程要素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防治投入、防治效果与防治效益等。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的工作。

从一般意义上说,灾情评估的范围应该包括灾害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是,不同目的的灾情评估,其侧重点不同。以灾害管理服务为中心的灾情评估,主要内容是灾害破坏损失情况。然而对灾害破坏损失的分析评价,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在分析灾害背景条件基础上,深入调查和研究灾害的活动强度以及受灾体破坏损失情况,才能核算灾害经济损失,确定灾度等级或风险等级。

图4-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内容与评估系统结构示意图

根据地质灾害灾情构成和灾情评估过程,本课题将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分析称为危险性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分析地质灾害的活动条件,确定灾害活动强度(规模)、频度、密度、危害范围;将孕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受灾体分析称为易损性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损毁价值;将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分析称为破坏损失评价,其基本任务是核算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度等级和风险等级;将防灾抗灾工程分析称为防治工程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分析地质灾害的可防治性,评价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4方面内容的大致步骤是: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防治工程评价。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这4方面内容围绕地质灾害灾情构成,逐层递进、相互联系、构成多层次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图4-2)。对此在后面有关章节还要详细论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