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用拃量课桌的长度,老师量的结果是3拃,而我们量的结果是5拃,这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这是因为测量长度单位不同的原因。

一张桌子以你老师的手作为测量单位,需要三下,用你们的手,需要五下,假设桌子60cm,老师的一拃就是20cm,你们的一拃就是12cm,老师的手长度是你们的手长度的5/3倍。

扩展资料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

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史记·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度量衡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8

这是因为老师手的长度和我们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一拃的长度也不一样。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

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统一的规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扩展资料:

一拃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长约五寸,出自茹志鹃 《三走严庄》。

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长约五寸)为“一拃”,一般为20厘米左右。 茹志鹃 《三走严庄》:“ 来全 的爹,整天嘴里咬着一拃长的小烟袋,埋头干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同样长度的客座老师量的结果是生而我没见过任务达成是什么?因为老师的它的尺度跟我们的制度不一样,就这么简单。
第3个回答  2019-12-24
因为手的大小就不同,所以量出来也不一样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7

老师的手和你的手大小不一样,老师1拃=你的5/3拃

这是因为度量衡不统一的结果。在秦以前就是这样的,同样是一“尺”,“尺”的长度是不同的。(现在是同样是一拃,而拃的长度是不同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