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踩过哪些消费陷阱

如题所述

我们每天的消费,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消费诱惑,免费体验、折扣促销、赠送礼品等等优惠消息铺天盖地,五花八门,叫人难辨真假,防不胜防,稍不留心就跳进商家的消费陷阱,花了冤枉钱,还受窝囊气。

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会透过重重伪装看透本质,严防我们身边的这些消费陷阱。那么都有哪些消费陷阱呢,听我细细将来。

一、预存卡

预存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很多的健身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美容美发和洗浴业、摄影及扩印业、装饰装修服务业等。等你存完了卡,个别商家就会跑路,你的钱也就打水漂了。

二、手机优惠

手机收常常会收到一些打折信息、博彩、荐股、低价购物等等短消息,让消费者加入便能一起享受一些优惠活动,实际上进群只是第一步。一个群里90%的都是拖,你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买了,更不知道使用了以后是否有效果,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些客户赚钱的截图,或者是商品使用后的一些评价,时间长了自己也被“洗脑”了,难免会自己参与其中,等发现后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三、时令价陷阱

到餐厅吃饭。我们会看到海鲜、家禽、高价疏菜类,往往标时价,消费者不事前咨询,很容易掉进结账随意定价的陷阱。

四、优惠券陷阱

现在,有不少餐饮店为顾客提供“吃多少返多少”的代金券,但当下次顾客就餐出示代金券时,店方会以“这种券只能在一天中的某个时段使用”、“这种券只对特设的某些特价菜有用”等理由搪塞,并指着背后印好的“使用规则如有改动,恕不提前通知”、“本券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等字眼来解释,让顾客吃哑巴亏。

五、免费服务

生活中经常能在大街上遇到什么什么免费服务。经营者往往在消费者接受所谓“免费服务”后,又提出许多不公平的条件强迫消费者接受。“免费服务”实为陷阱诱饵。

六、义诊

不法之徒抓住消费者急需治疗疾病、渴求健康的心理,在商场小区举办所谓“义诊”活动,骗取消费者慷慨解囊。类似销售行为有可能演变成新的传销或变相传销活动。

七、捆绑消费法

就是你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给你优惠,维修或者维护要到指定的地方去。常见的就是汽车的购买,购买时候给你打一定折扣,但是签订协议,以后汽车的修理或者维护到商家指定的店面去。最后商家不但把你打折的钱赚了回来,还赚了你更多的钱。

八、现场抽奖

一些商家会在现场设立抽奖活动,例如只要购物满200元就赠送一次免费抽奖的机会。但是抽完奖他就会告诉你,你可以花90元购买到我们原价150元的精美茶具。而这精美茶具,其实原价可能连80元都不到。一些爱贪便宜的人,看到这价格就心动了,头脑一热,也不管这东西需不需要,值不值这个价钱,商家说啥就是啥了,最后怎么花的冤枉钱都不知道。还是那句话,首先清楚自己的需求,不必要的东西,无论促销员怎样花言巧语鼓动人心,都要理性对待,仔细斟酌。

九、网购秒杀陷阱

花1元就可得一部手机,这是网购时代特有的产物。网上商城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吸引买家眼球,接着在同一时间让所有买家通过网络点击进行抢购,几乎几秒内就抢购一空,“秒杀”由此而来。这种秒杀活动,让许多人跃跃欲试。然而,天上怎能掉馅饼,有的秒杀刚一开始就结束,其实就是闹个人气,店员暗箱操作,把商品“给秒了”;有的卖家故意拖延不发货,就是盼着买家等得不耐烦主动申请退款;有时,秒杀成功却发现订单消失,然后你被告知系统出现故障,这是个误会……陷阱重重怎么做?

十、虚假广告

设置虚假降价或价格打折欺诈消费者,以推广所谓的新技术等进行欺骗,房地产开发商广告承诺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十一、健康讲座

我记得以前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某某名医开展健康讲座,很多的爷爷奶奶就会纷涌而至,进去之后先是发鸡蛋,之后就开始洗脑他们的产品多么好。很多的老年人最后就被骗买了几千块钱的产品。实际上这些产品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不说有没有功效,没准还会危及生命。

十二、折扣里的猫腻

我们注意到,商场折扣出售的物品,基本都是概不退换,这里面其实就潜藏着危险。商家有可能将滞销品、残次品拿来促销,以次充好,概不退换就是做贼心虚的一种表现。你发现质量问题要跟他们讲理,也基本没有胜算,因为最终解释权总是归商家所有,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根本没有一点办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9
预付式消费在游泳健身、教育培训、美容美发、餐饮、娱乐等行业争议频现,成为投诉热点。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务必要谨慎,尤其涉及金额比较大的,切记不要被大幅优惠宣传所迷惑。

  “零元购”领手机,或致身陷高利小额贷。2021年以来,有多位消费者诉称接到通讯公司营业厅电话,声称为答谢新老客户可“零元购”免费领取3000元的手机,但在办理购机手续时却被商家诱导办理了分期贷款业务,即每月要缴纳相关套餐费138元,合约期3年,实际费用为4968元,未及时缴费还会被记录征信。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零元购”手机实际支付远高于手机原价,背后可能涉及欺诈、变相高利贷等,要特别警惕。

  “免费送”背后的争议也不少,需引起警觉。如免费送净水器、足浴盆,“零元学剪辑、零元学编程、零元学配音、零元学画画”“偷偷考个消防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实际上这些产品和证书没有什么含金量,商家套路满满,忽悠消费者购买高价课程或耗材才是根本。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所谓的免费不过是商家一种营销噱头,消费者不要贪小便宜,要理性消费。

  黄金置换猫腻多,谨防金瓜换银瓜。一些金店推出黄金以旧换新活动,但以旧换新重量缩水、含量降低,软金换硬金、克金换件引发的争议也随之增多。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要学会辨别黄金饰品的种类,如足金、硬金、K金、彩金,了解其含金量和计价方式,软足金饰品一般是按重量销售,硬金、K金饰品一般按件销售;要详细了解商家置换政策,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置换时要考虑物品价位是否相当,并索取相关票证。

  装修、建材投诉趋增,家装过程勿忘强化监理。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家居建材商品和服务时,要选择信誉可靠、质量好的商家,查验其证照和资质等级证书是否齐全,不要轻信宣传和承诺;签订合同前仔细了解条款及内容是否清晰、详细、公平合理,明确经营者保修责任,保修期限等相关事宜;装修款不要一次性支付,要随工程进度分期支付;加强装修过程的监理,及时发现问题,把隐患消灭在源头。

  网络理财产品多如牛毛,理财方式层出不穷,需慎重选择。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网上理财产品、电商代营、兼职刷单、众筹参股等都属于新兴网络诈骗模式,消费者特别是学生、创业青年和老年人要注重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要谨记不贪不信,摒弃侥幸心理,谨防掉进诈骗圈套。

  美容行业免费体验小心被忽悠。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应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商家的言语诱惑要理智分析,不要盲目跟风和轻信,对于强制消费要勇于拒绝;到美容院消费时,要看清是否有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证,看清是否具备美容资格,从事医疗美容的要看是否具有医疗美容师从业资格等;要妥善保管好有关协议、付款凭证,便于日后出现纠纷时维权。

  直播带货成时尚,理性消费勿冲动。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要选择可靠的直播平台和可信赖的商家,查询商家证照是否齐全;理性选择商品,不要轻信网红效应,不要购买直播理财产品和售价过高的商品。

  手机套餐资费模糊,务必经常看清单。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要经常查看话费清单,查看运营商是否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更改套餐,订制增值服务;留意话费、流量扣费是否属实等。

  宠物市场待规范,注意预先取证。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向经营者索要宠物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要与经营者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好价格、品种、原产地、饲养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售后服务等信息;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建议到宠物诊所为宠物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在做宠物美容保养前,与经营者书面约定美容项目、效果以及违约责任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