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之争

如题所述

还记得那个故事么?一个姑娘在面馆点了碗牛肉面,因为牛肉给的太少而崩溃大哭,原因不是几片牛肉的问题,而是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更悲伤的是,也许多数人都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年少梦想的与现在拥有的是一个巨大的反讽,我们就生活在这个讽刺之中逐渐麻木最后习惯。

社会上一直都有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之争。苟且派有面对现实的理性,认为生活终究是柴米油盐的平常,诗和远方太虚无缥缈。远方派有着浪漫主义情怀,认为生活若只有眼前的苟且与咸鱼有什么分别?

谁胜谁负好像也没有结果,不过苟且派显然占上风。因为现实给苟且派提供了充足论据。即便心里装着全宇宙的诗和远方又怎样?还不是活成屌丝样?累成加班狗?如果现实只能让人苟且,还向往什么诗和远方?徒增痛苦而已。现实就是:有人梦想成为光芒万丈的明星,如今只是平凡的路人甲。有人梦想成为经学济世的思想家,如今只是格子间的小职员。有人梦想成为笔走珍珠的作家,如今只有每天写不完的公文。有人梦想环游世界,手里却没有钱……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生活本就如此,苟且派找到了生活的真相,并以接受和习惯这种真相作为成熟的标志。

相比之下,远方派显得底气不足,毕竟日子还要过下去,诗和远方又不能当饭吃。但梦想总是带着伟大的光环,远方派也有些看不起苟且派的汲汲营营。

其实这种争论没有意义。有的人注定在生活中苟且,有的人注定走向诗和远方,这之间其实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是选择不同而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选择苟且,那人类估计还在某个山洞里躲着呢。如果每个人都选择诗和远方,那地球也装不下。

有人生活在生活里,但也要尊重仰望星空的人。有人抬头仰望星空,也别歧视一直低头赶路的人。

世界那么大,人又那么多。几乎人人都面临荆棘丛生的前路,只不过有些人怕疼,就放弃了跋涉,选择了安逸。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人,汗流浃背、鲜血淋漓,但最终站在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多数人被巨大的物质洪流裹挟,被一元的成功标准绑架而异化,成为这标准的奴隶。然而这标准本身合理么?为了一元的标准而放弃多元的可能岂不可惜?

其实最大的成功就是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如果你的意愿就是经营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那你的小日子就不算苟且,夫妻和睦、子孝孙贤,人生圆满。如果你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心中总有一个角落留给诗和远方,那就别放弃! 想成为画家就拿起笔来画,成不了又怎样?谁也无法阻止你心中住着一个梵高。想成为作家就开始写,没人欣赏就先写给自己看。想环游世界,那就努力去赚钱。

还记得那篇著名散文《青春》么?王佐良翻译得最美: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神泉在涌流。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写这篇文章的塞缪尔﹒厄尔曼老人家七十多岁才开始写作。

即便现实只能让你苟且,永远保持一双发现诗和远方的眼睛,总有一天,诗和远方就在你眼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