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字的用法

如题所述

用法:

1、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3、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相关组词:

对于、等于、由于、于是、属于、终于、单于

词语解释:

1、等于

亦作“等于”。等同于。多表示前后相等或差不多相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如:五加四等于九;三个六等于十八。

2、终于

终究;到底。

朱自清《背影》:“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陈毅《快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基业,夺取了政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1.说明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例句:(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于:在。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于:到。
  2.引进行为的处所、环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
  例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在……。
  (2)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从……。
  3.引进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等。
  例句:(1)操蛇之神闻知,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于: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给。
  4.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 于:被。
  5.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6.表引进动作的范围、方面,译为“在……中”“在……方面”。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在……上。
第3个回答  2009-03-20
  但但 但 #dàn
  【释义】 ①表示转折:虽然已年过七旬,但精神很好。②只要;凡是:但能节约的就要节约|但凡学过的课文他都能讲出来。③仅;只:但愿如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④姓。
  【但凡】 #dànfán 凡是;只要是。
  〖例句〗但凡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努力争取。
  【但愿】 #dànyuàn 只希望。
  〖例句〗他的童年已经很不幸了,但愿他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但 <副>
  (形声。从人,旦声。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史记·李斯传》
  又如:但已(仅此而已);但凭(任凭;随便);但可(只须)
  只管,尽管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但 <连>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又如:勤锻炼但不要过分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 dàn
  ①只;仅:~求无过、~愿如此。
  ②但是;可是:他家住得很远,~从未迟到过。
  ③姓。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有《神曲》。
  但tán 1.姓。汉有都护但钦。见《汉书.匈奴传下》。
  但tǎn 1.脱去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
  但yàn 1.古代传说中人名。
  但(דָּן 标准希伯来语 Dan,Tiberian 希伯来语 Dān),是雅各的第五个儿子,为拉结的使女辟拉所生,意思为伸冤(创世纪30:4)。但的后代,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的但支派。
  但的父亲雅各临终前的预言是:“但必判断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伤马蹄,使骑马的向后坠落。”(创世纪49:16-17)
  摩西的祝福:但为小狮子,从巴珊跳出来。
  但支派后来分得迦南美地沿海的中段(约书亚记19章),并在争战中得胜,得着了更多的土地。该地位于今日以色列北部的上加利利地区。在特拉但还有但支族的遗址。
  在士师记18章,但得着但城以后,把米迦铸的偶像设立在城中。(士18:30~31,但人就为自己设立那雕像;摩西的孙子,革舜的儿子约拿单,和他的子孙作但支派的祭司,直到那地遭掳掠的日子。上帝的殿在示罗多少日子,但人为自己设立米迦所制作的雕像也有多少日子。)当时上帝的圣幕在示罗,但支派却因骄傲带进偶像,另立祭司和敬拜中心,成了以色列国的绊脚石。 在历代志上第2至9章,但支派被删去了。启示录第7章也没有题起但支派。
  属于但支派的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参孙。(士13:2,24,15:20。)
  今天,在昔日但支派的土地上,即现代以色列国西部沿海的中段,形成了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称为“Gush Dan”都市区,总人口达300万。
第4个回答  2007-12-01
用得对,“和”在这句子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该字的全部读音及用法如下:

● 和

◎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 姓。

其它字义
● 和



◎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 和

huó

◎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其它字义

● 和

huò

◎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其它字义

● 和

húㄏㄨˊ

◎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