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于”的不同意思

1、博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第三题的答案到底是“由于”还是“在”

1、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2、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3、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4、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5、作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6、作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于拼音:yú

释义:

1、介词。

2、后缀(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3、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利于[lì yú] 

对某人或某事物有利。

2、处于[chǔ yú] 

在某种地位或状态。

3、在于[zài yú] 

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

4、苦于[kǔ yú] 

对于某种情况感到苦恼。

5、鉴于[jiàn yú] 

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0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的意思是从。

译文: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的意思是给、在。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的意思是由于,表示原因。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以上三句均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于”的意思是比。

译文: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

出自北宋苏轼《东坡全集》中的《黠鼠赋》。

扩展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和”“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从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或“过”、“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作为动词词头,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
黄鸟于飞(《诗经。周南。葛覃》)追问

这里面没有我想知道的东西呀

追答

你这娃不会学习,上面说的清楚的很啊
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和”“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这里的“于”是“由于”的意思,表示原因。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28
1.从
2.给
3.由于,表原因
4.比追问

3、好像是“在”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