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后工作人员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身硬实力和转变心态,避免被社会浪潮所淘汰。

首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每个人想要在社会有立锥之地就非常需要掌握一些可以傍身的技能,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同样如此,只有不断进行努力的学习,掌握最新的技能和知识,才能够在改革来临的时候冷静面对,避免被淘汰的结局。

其次,工作人员还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没有必要为还没遇到来的事情感到忧虑和担心,只要继续努力工作,秉持一颗平静的心,就一定可以克服改革初期带来的不适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5

事业单位的工资,实行的是岗位对应制度,在什么岗位,拿的就是什么工资。比如在管理岗位就是管理人员工资,如果是在专业技术岗位,拿的就是职称工资制度,在工勤岗位,拿的就是工勤人员工资。如果原来是参公事业单位,拿的工资、福利、补贴和公务员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改革后或者调动到公益类事业单位,那么拿的就是事业人员工资,以往的参公身份,也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已。同样的,如果是原来的事业单位承担的是生产经营类职能,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被改制为企业,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在新改制的企业就职,那么就是实行的企业工资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效益好,个人业绩好,工资就高,如果企业效益不好,或者个人能力不强,赚取的工资收入就少。

不仅工资如此,社保执行的标准,也是按事业单位改革后的性质,执行不同的标准。目前,我国实行的还是双轨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五险一金”等社保标准不同,缴纳的比率不一样,享受的标准也不一样。如果改革后还是事业机构性质不变,职工执行的就是机关事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如果改革后成了企业,或者改革后编制精简,成为了编外人员,执行的就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事业单位改革,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一个是机构性质随职能发生转变,比如原来的参公单位成为了事业单位,个人的参公身份没有了对应的单位和岗位,到底是保留身份直至自然减员,还是随单位性质发生转变,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政策,还有待国家正式文件出台。

就目前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维护个人既得利益,会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补偿,比如对因参公影响了职称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将参公年限认定为职称年限,继续参与职称评定,对一些符合条件的,也可以直接认定更高一级的职称。对于省考、军转、群团、选调生等参公人员,也可以保留参公身份,在公务员岗位自由转任。

第二个影响最大的,是机构整合后,管理岗位减少,原来有职务的管理人员,因机构整合,失去了管理岗位,只能享受已经取得的职级待遇,等待空缺职位出现后按条件递补。无职务人员的大量存在,同样对新进人员的晋升造成极大的影响。管理职位的减少,和因改革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在短时期内,会造成事业人员晋升发生困难,也会使省考事业人员名额大大减少。由于事业单位改革还没有完成,今年的事业人员招考下降还不是十分明确,但公务员招考减少40%的现象,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明年事业单位改革结束后,两三年内事业人员招考名额下降,几乎是肯定的。


第三个影响,就是因事业单位改革,参公身份的失去,或者生产经营类改企,事业人员转变身份成为企业人员,这两种情况对原事业人员的工资收入都会造成影响。参公人员改事业,工资肯定会下降,一般在20%以上。如果是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影响就不会太大,甚至工资收入更高。同样,事业人员转企后,个人工作的稳定性会变差,工资收入也会受企业、个人能力、业绩等方面的影响更大,收入也会变得不太稳定。

第四个影响,是事业单位改革后,编制管理规范,除国家规定的编制外,不允许地方政府自行设立和使用自收自支、自定、自筹类编制。精简编制的首要对象,就是这三类地方自定编制。中编办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必须于今年6月底前将这三类编制回收撤销,今后不再使用。各地改革有前有后,有些地方的自定、自筹编制早已经取消,但绝大多数地方的自收自支编制还存在,数量有多有少,能否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完成任务,还存在未知数,但随着生产经营类改企,和机关事业性收费的取消,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改革是百年大计,势必有阵痛,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事业单位改革,对全国140多万事业单位、4000多万事业人员造成极大影响,尤其是其中1000多万的自收自支人员、编外人员造成的冲击更大。改革方案规定,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面,可以采取提前退休、分流安置等方式,妥善安置涉改人员,相信各地政府都会采取积极的人员转隶方式,促进涉改人员的平衡过渡,保证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如期完成。

第2个回答  2020-04-20

根据过往的经验,一般都是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

首先,这些会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还有过往的经验,进行不同的安排,比如老龄员工可能会提前退休,能力不足的员工会被辞退。

最近这几年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制,很多有编制的人员变成了普通的干部和企业人员,并且在这些改组改制的过程下工作究竟该如何走向也是一个大问题,根据以前买断工龄的经验来看,很大部分企业会继续签订相关的在编人员进行工作,但是也得根据不同员工的能力和任职时间长短来看,一般任职时间较长,并且能力较出众的还会跟着事业单位走,只是说没了编制,在工作和岗位上会有一定的变动,很多机构可能会合并成一个,而且有的人可能会换离原来的职位,或者是身兼多职,这种情况都有,如果是老龄员工,在距离五六年要退休时,一般企事业单位会给提前退休的批文,有的可能会进行买断工龄等政策。

此外,对于体制内的改革,编制仍然存在,只是岗位调动和公司的隶属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很多事业单位在改制改企以后,很有可能人是有编制的,但公司一定是挂牌在某机构上,或者是与某机构一起合作成为上面公司的子机构和办事单位,像这样的情况大多是因为企业之间的互相合并和历史关系的改革,在员工的职位和职能上进行一定的变动,编制仍然有,只是挂牌到其他单位,在工作当中很容易出现混编的现象,当然这个过程也会持续一两年,在最后会进行整体的行政编制,具体的政策得看公司的类型和当地的批文,无论怎样变动,下属的机构和工作的内容性质肯定是会发生变动的,并且有部分员工会因为工作能力不足,或者是岗位的撤销而失去原来的岗位和原有的职业。

第3个回答  2020-04-20
我觉得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离职的话,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让自己能够及时找到工作,还有就是平时要注意花销不要过大,要存钱,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第4个回答  2020-04-20
原则上应继续聘用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且要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的过渡衔接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