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缺乏基本常识对社会和自我认知能力特别差?

如题所述

‍‍

在人格的健康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他人的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或人际接触中),通过别人的反馈,经历挫折,一个人才知道自己的份量,才能更客观准确的认识自己。但有些人,采取了一种自我封闭的态度,只跟自己交流或极少数人交流(比如自己的父母或少数几个朋友),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非常单薄的。不要看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中,但所知所感的丰富性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由于缺少社会阅历,所以他们缺乏基本常识,这些人还容易出现井底之蛙的心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拥有了全世界。如果你去接触一下在深山老林里的,或者落后乡村中的农民们,你不免会发现一些人,他们自我感觉特别好。这些人在小圈子里,可能是能人或强人,由于没太多机会接触更优秀的人,所以他们不免有些自以为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由于缺少了社会比较,他们幻想中以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老虎了。看来,有一条定理是不会错的:越是懂得少的人,越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越是经历丰富的人,越有一颗平常心。

一个人认识自己的过程,与认识他人的过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人际接触和社会经历,一个人能分化地认识他人,也能分化地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那种“客观准确地”认识他人与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人格健全的标志。这种能力让他更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也更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他能发展出自信的心理特点,既不是盲目自恋,也不是过分自卑,而是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并拥有对自身的积极态度。看来,一个人要达到人格健全和自信心稳定,持续地社会实践是必须的。脱离了社会实践,一味地看书或幻想,只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态度,既让自己失去了人格发展的机会,又会让自己变得浅薄而狂妄。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7
‍‍

个人来说原因不外就是生活太单纯,经历浅而且吸取教训的能力特别差,加上喜欢活在孔祥的世界里这几点。比起外向好动的孩子来说,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变成这样没常识的人,加上有些父母的过度保护,事事都要替孩子做决定(很不幸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人,我知道她很爱我),导致脱离父母的管理后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实体化的二次元,人与物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生活规则完全不同,于是之前自己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就变成了一种问题。比如我自己就很明白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别(的同龄)人不同,会不自觉地冒出些不合情景的话(但是这些话在我脑海里是可以成立在这个情境下的)

‍‍
第2个回答  2018-01-07
‍‍

长期自卑,恶性循环。怕多说多错,但不说,像个老好人一样又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当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做法时畏手畏脚,遮遮掩掩。别人又觉得他莫名其妙。但是话说回来,你不能理解他为何如此奇怪,那么你也应该有意提升一下自己的同理心。我们并不会对另一个人产生赤裸裸的恶意,但这样有时候最可怕。因为无知,因为自己对别人的伤害不自知让我们去摧残一个本来就承受折磨的人。记得高中时我班有一同学,据说有羊癫疯,平时说话很慢,还不利索。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事的时候还会议论议论,也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那时候的我单蠢又善良。同意了和他同桌,他显得很高兴,平时对我比较亲近还有点小依赖,有时说话带着点刻意的讨好。事实上我从小并不是一个很招长辈待见的人,所以对谁都是温和中带着疏离。所以慢慢的就慌了,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来回应他的好意。终于有一次,他发病了,就在我身边。我确实有点害怕就借口换了座位。话说出来时其实我就后悔了,但是已经无路可退。事后我常想起这件事,简直是良心上的一个坎。那事以后,给他带来最大伤害的应该不是那些原本就冷漠的同学,而是他曾信赖的我。我想,这算是一种背叛,对他的信任。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