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如题所述

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介绍如下:

知行合一共有九层境界,最高境界为道行。

“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止于至善: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 。

〖出处〗《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整句话的意思是: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心理学的行为和知行合一的行有什么区别?

心理学的行是只要有动作就是行,知行合一的行是良知指引下的行,简单来说就是正面的、正确的。

所以,你会看到两者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心理学侧重于不正常的人,知行合一侧重于正常人甚至是优秀的人。

一、情绪和情感驱动

我们经常不要冲动,但大多数人都会冲动。冲动就是情绪用事。情绪是短暂的,情感是稳定的。

但情绪情感也有正面的,比如家国情感。

二、需要和需求驱动

马斯诺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只有基础需要满足之后,才会想到高级需要,基础需要最广泛,高级需要则相对缺乏。

需求和需要不一样,需求必须有购买力和资源才能满足。所以,人有钱之后,需求就变得更多了。

三、欲望和社会驱动

欲望和需要不一样,欲望是扩大化的需要,吃饱是需求,吃好是欲望。

欲望往往在比较、贪婪中产生,所以与社会比较紧密联系。

人开了眼界有时候不是好事,往往会变得贪婪。

四、习惯和性格驱动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和性格是行为最强大的力量,所以人要认识自己很难。

有时候甚至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连自己都莫名其妙。

五、理智和思维驱动

真正理智的人不多,理智的人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抽离自我,不情绪用事,二是思维能力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有分析和预测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